“十三五”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广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探索新时代老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
一、“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广州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73万亿元,之后每年迈上1-2个千亿元台阶,2018年突破2万亿元,2020年突破2.5万亿元,为25019.11亿元,再上一个新的规模台阶,占全省的22.6%。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州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2019年年均增长6.8%,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速放缓,同比增长2.7%。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三五”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0%,企稳在“6”字头增速区间,与全省同步,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也高于北京、上海,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十三五”年均增长6.6%,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
图1 2015-2020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速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提升。按常住人口计算,2015年,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11万元;2019年超过13万元,2020年达13.50万元,是广东省(8.82万元)的1.5倍;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9579美元,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标准。按人民币可比价格计算,2016-2020年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
图2 2015-2020年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速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2020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2:26.3:72.5,第三产业占比由2015年的65.5%提高到72.5%,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2016年首超七成,2019年贡献率为74.2%,比2015年提高5.0个百分点,2016-2019年平均贡献率为74.3%。2020年服务业受疫情影响,增速下滑,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超过50%(57.5%),仍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角。
图3 2015年和2020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乡村振兴激发三农活力。“十三五”时期,广州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形势稳步向好。2020年,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农业农村生产工作,数字化赋能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4.03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创26年来新高,2016-2020年均增长3.9%。建成高标准农田108万亩,比“十二五”增长56.5%。截至2020年底,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4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分别有11家和113家。蔬菜自给率超过100%,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全国同类城市最好成绩。培育省级农业公园5家、市级农业公园111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示范镇6个。
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广州聚焦“IAB”、“NEM”重点产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软件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高端装备制造等先导产业,整体推进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汽车、电子、石化、电力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日用化工、皮具家具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0.0%,比2015年(44.8%)提高5.2个百分点,“十三五”年均增长6.4%。先进制造业发挥引领作用,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18%,比2015年(54.3%)提高5.4个百分点,“十三五”年均增长6.3%;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比2015年提高3.8个百分点,“十三五”年均增长10.1%。家具、家电、食品、饮料、服装、制鞋、日化等都市消费品制造业产值规模稳定在4000亿元以上。
图4 2015-2020年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消费加快提档升级。在扩大内需战略带动下,广州大力推进重点商圈升级改造,完善商贸功能,培育新兴消费热点。201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1.57亿元,2016-2019年均增长8.1%。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旅游休闲成为新增长点,2019年旅游业总收入为4454.59亿元,2016-2019年均增长11.6%。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8.66亿元,同比下降3.5%,当年第四季度当季已恢复同比增长2.2%,“十三五”年均增长5.7%;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恢复至上年的84.7%。品质类消费增势良好,近两年限额以上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持续保持两位增长。
财政实力稳步提升。来源于广州地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5021亿元增加到2020年615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349.47亿元增加到1722.79亿元,“十三五”年均分别增长4.4%和5.0%。随着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也随之加大,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5年的1728.15增加到2020年的2952.65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1.3%。
(二)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新产业不断壮大。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3+5”战略性新兴产业1增速受阻但仍以快于地区生产总值的速度增长,对经济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合计实现增加值7608.61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高1.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0.4%,比2018年提高0.4个百分点。网络约车、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服务模式推动产业转型,网络经济日益活跃,行业相关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779.20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3515.13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25.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3.1%提升至2020年的6.4%。
新业态蓬勃成长。在壮大自身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广州积极探索推动新业态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步将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孕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网购走进千家万户,2016-2019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年均增长18.6%,2020年疫情催生“宅经济”,网购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提速,同比增长32.5%,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7.2%提升至21.0%,“十三五”年均增长21.2%。网上消费畅旺带动快递业务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快递业务量突破70亿件,达76.16亿件,是2015年的4.0倍,快递件数居全国第二,是居第三位的深圳(53.72亿件)的1.4倍。跨区域的快递业务量规模更是领先,其中异地快递业务量超过60亿件,达63.56亿件。
图5 2015-2020年广州快递业务量
新产品释放潜力。符合产业结构和消费需求升级方向的产品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汽车产量接近300万辆,为295.21万辆,是2015年产量的1.3倍,汽车年产量在2019、2020年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产出,从2016年的2613辆增加到7.98万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增势良好,主导产品液晶显示屏产量达到8775.59万片,而2015年刚起步,全年仅生产6145片;服务器、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等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0倍、34.1%和89.8%;新材料产品中锂离子电池产量达3.76亿只,是2015年的3.2倍;高性能装备类产品中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达到23.24万台,2015年仅有1044台。
科技研发能力增强。广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2019年,广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77.74亿元,2016-2019年均增长15.6%;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7%,比2015年提高0.7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主要城市第一位;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5.06万人年,比2015年增长37.4%。截至2020年,国家、省重点实验室达21家和241家,分别占全省70.0%和61.0%。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永久落户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是2015年的8倍;高新技术企业从1919家增至1.2万家,全市专利申请量24.86万件、授权量14.1万件,比2015年分别增长2.9倍和1.3倍。涌现了明珞装备、视源电子、金域医学、聚华显示、高云半导体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特”企业。胡润独角兽排行榜广州上榜企业从2017年的3家增至2020年的9家。2020年《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广州居全球第15位,比2018年提升10位。
“一区三城十三节点”蕴含发展潜力。构建“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导入亮点纷呈,集聚项目24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5800亿元,腾讯、阿里、复兴、国美、小米、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纷纷落户。琶洲核心片区及金融城片区、鱼珠片区产业导入成效明显;南沙科学城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纵深推进;广州科学城积极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中国智造中心。国际生物岛、天河智慧城、中大国际创新谷等十三节点加快建设,强化对全市科技创新支撑。
民营经济迸发活力。随着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广州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民营经济依然是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占全市外贸总值超一半的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6.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5%,比2015年提升1.2个百分点。疫情下的民营市场主体活力不减。
(三)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开创对外贸易新局面。
开放型经济稳步提升。广州紧抓“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积极推动促进外贸回稳向好、外资稳步增长。2019年,全市完成商品进出口总值首次跨进万亿元级,达10001.04亿元,2016-2019年均增长4.8%。其中出口总值5258.36亿元,2016-2019年均增长1.1%;进口总值4742.68亿元,2016-2019年均增长9.7%。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商品进出口总值9530.06亿元,下降4.8%。其中,出口总值5427.67亿元,增长3.2%。外贸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对“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年均增长4.1%。
图6 2015-2020年广州商品进出口总值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广州积极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办好国际投资年会等高端招商活动,“十三五”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26家、总数达309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8.3亿美元,2020年近500亿元,增长7.5%,规模创历史新高。服务业利用外资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超过八成,同比增长16.2%,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8倍。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连续三年超过80亿元人民币。改革开放至2020年累计吸收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2678个,其中2016-2020年的项目有15733个,年均超过3100个。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近年来,广州成功举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航线大会、世界港口大会、全球市长论坛、海丝博览会、从都国际论坛、世界5G大会等高端国际会议。国际交往进入新阶段,新增驻穗总领馆13家、国际友城25个、国际友好港23个,总数分别达66家、87个和53个。GaWC世界城市体系排名历史性跨进第一梯队,跃居全球一线城市,居世界城市第34位;在科尔尼(A.T.Kearney)2020全球城市综合指数中从2019年的第71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63位。
(四)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
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正式“撤市设区”,广州城区面积由2014年的3843.43平方公里扩大到7434.40平方公里,为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产业拓展创造更多空间和潜力。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874.03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279.08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番禺区的人口,四年来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过50万人,是全国人口净流入的热门城市之一;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84.22%提高到2020年的86.19%。
综合性门户城市能级提升。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交通枢纽及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海港、空港、铁路港、信息港能级越来越强。高铁班次数量全国第一,广州南站旅客到发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1位。广州港航线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全球第6、第7位提升到第4、第5位,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由2015年第28位跃升至2020年第13位。2019年白云国际机场通航240个城市,航线327条,比2015年增加92条,旅客吞吐量达7339万人次,从全球第17位提升至第11位,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跃居全球第1位,成为疫情后复苏快、国内客流最大、起降航班架次最多的机场。2018年,地铁14号线开通使从化区迈进地铁时代,标志着广州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区区通地铁目标的城市。截至2020年末,地铁运营里程达531公里,比2015年实现倍增,稳居全国第三位、世界前五。
图7 2015-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广州对标世界一流,以最高最优最好为目标,从2018年实施营商环境1.0改革到2020年的3.0改革,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法治环境,创业活力被不断激发,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20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69.67万户、企业158.43万户,比2015年分别增长1.03倍和2.01倍;“四上”企业32058万户,创历史新高,是2015年的1.55倍。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26家、总数达309家;“十三五”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28.3亿美元。在中国社科院2019年《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中,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评分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有效投资积极蓄力。“十三五”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万亿元,达3.21万亿,年均增长9.6%,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2%,比“十二五”高3.2个百分点,2019-2020年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6.1%,占工业投资比重比2015年的27.9%提升至40.3%。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151个,全年实际完成投资159.32亿元,增长11.7%。网络及5G基站建设带动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6%。
现代服务业迸发活力。2020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5.1%,比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16-2019年均增长7.6%,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发挥了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作用。2020年,受旅行社、会展、广告等商务服务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行业回补受阻的影响,全市现代服务业占比略有下降,但仍守住65%以上的关口,占比为65.1%。2019年,体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能力的高端专业服务业快速增长14.5%,其中人力资源服务业较上年增长35.2%,知识产权服务业较上年增长27.0%,发行了全国首支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法律服务业较上年增长18.5%。
金融服务改革不断深入。2016-2020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2020年实现增加值2234.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比2015年提升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广州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由2017年第37位提升至第21位。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2.22万亿元,其中存款余额6.78万亿元、贷款余额5.44万亿元,在国内大城市中均居第4位,“十三五”年均分别增长9.6%和14.8%;全市保费收入1495.62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三位,是2015年末的2.1倍。截至2020年底,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01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17家,比2015年末增加49家。
(五)坚持绿色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企业经营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广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成效显著。前四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已经超过“十二五”时期五年的累计利润总额。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2015年的1098.57亿元提高到1432.52亿元,年均增长5.8%。202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1%,比2015年末降低3.9个百分点,去杠杆成效明显;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8.56万元/人,比2015年提高12.4%;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1.86元,比2015年降低0.61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服务业的发展看,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在2018年突破万亿元,2019年继续扩大至13630.81亿元,2016-2019年均增长16.7%,2019年营业收入利润率达11.1%,企业盈利较好。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略降为13533.70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2.9%。
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广州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16-2020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年均分别下降4.2%和1.8%。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广东省下达的年度任务。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0%,规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年均下降6.0%、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0.0%。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广州市通过推进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还绿于民”工程,加快建设广州花园核心区,推进海珠湿地品质提升,推动一批公园拆围透绿等措施,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广州。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首次超过90%,PM2.5平均浓度降至23微克/立方米,再创新低,平均浓度连续4年稳定达标。新建污水管网1.89万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厂3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居全国第2;城镇生活垃圾在2018年已实现100%无害化处理;新改建公厕4133座。新建生态景观林带728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1.47平方米,居国内一线城市首位。
城市更新提升品质。出台城市更新“1+1+N”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推动城市改造整治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共更新盘活存量用地67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务设施45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71万平方米,有效拓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旧南海社区等3个国家住建部社区微改造试点成为“老城市新活力”典范,城市面貌崭新变化,宜居环境不断升级,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六)坚持共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推进。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积极实施稳就业措施,持续扩大就业,稳就业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16年以来连续低于2.5%,2020年疫情之下,城镇登记失业率2.53%,处于较低水平。全社会从业人员规模从2015年末的927.91万人增加到2020年末的1158.01万人,年均增长4.5%。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广州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5138元,是2015年的1.7倍,2016-2020年均名义增长10.7%;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2015年的1895元/月提高至2100元/月。
图8 2015-2019年广州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2020年,广州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8304元和31266元,分别是2015年的1.5倍和1.6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2缩小至2.18,“十三五”年均分别名义增长7.9%和10.1%,期间居民消费价格(CPI)基本稳定在3%以下,居民收入跑赢物价,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0年末,全市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21177.97亿元,是2015年的1.56倍,“十三五”年均增长9.4%。2020年,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4428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2990元,分别是2015年的1.2倍和1.4倍。
图9 2015-2020年广州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广州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约七成,支出总额比“十二五”增长79.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3%,从2016年起每千名老人床位数持续达到40张;2020年,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提高至3726元,比2015年增加526元/月,位于国内副省级城市前列。低保标准从2015年的650元/月提高至1080元/月,提高幅度达66.2%。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0.32万套,发放租赁补贴5.98亿元,租赁住房增加到505万套(间)。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51.1%和87.0%,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累计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6.54万个。大幅增加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示范性高中达73所,增加优质学位1.1万个,其中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3所,比2015年增加2所,广州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0所。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大量人才,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0.71万人,在校研究生12.88万人,分别比2015年增加26.39万人和4.93万人,高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城市第一。广州地区5所高校1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8所高职院校10个专业群纳入“双高计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医疗卫生事业扎实推进。扎实推进健康广州建设,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20年末,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5550个,实有床位数10.16万张,比2015年分别增长49.1%和27.5%;执业(助理)医师数6.23万人,比2015年增长59.6%。医疗高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广东省在广州地区共建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综合类、6个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成功创建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81.7岁延长到82.5岁,居全国前列。
文化发展驶入“快车道”。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497.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5.1%提高至6.3%。建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等1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区。文交会影响力持续上升,成为广州响亮的文化名片;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广州落地;国际纪录片节连续8年荣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文化基础设施更趋完备,2020年末,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分馆)297个,博物馆和纪念馆65个,8家博物馆晋升国家级。
展望“十四五”,聚力新发展。广州要在开启全面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不断自我完善,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以实干创新的劲头把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转化为现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广州“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书写新的篇章。
① 2021年7月起,“3+5”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用新的统计分类标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3大新兴支柱产业,以及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5大新兴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