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作为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广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经济增长稳中趋优。在投资方向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抓当前、打基础、利长远,布局实施了一批有助于完成“六稳”“六保”任务、符合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要求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广州市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一、“十三五”时期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及对比
(一)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投资增速呈波浪式增长
“十三五”时期,广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2093.12亿元,年均增长9.6%,增速比“十二五”时期回落3.1个百分点,总体呈波浪式增长态势。分年份看,2016-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低位运行,其中2016年和2018年增速分别为8.0%和8.2%,2017年回落至5.7%;2016年和2017年增速均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在此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升至16.5%,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增速高出11.1个和5.4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住宿餐饮、教育和卫生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1倍、1.1倍、91.2%和86.6%。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州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稳投资政策不断落地见效,全年投资增速稳步回升至10.0%,高于全国(2.9%)和全省(7.2%)平均水平(见图1)。
图1 “十三五”期间国家、广东和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二)三大开发区发展势头迅猛,投资趋势向外围延伸
随着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全市投资项目的重点继续向外围城区延伸,中心城区的投资规模占全市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十三五”时期,从各区投资规模占全市比重情况来看,黄埔、增城和南沙三大国家级开发区表现亮眼,其中黄埔区以19.9%的占比蝉联第一,且比“十二五”时期占比提高了4.3个百分点;增城区和南沙区分列二、三位,占比分别为14.5%和12.1%,分别比“十二五”时期的排位上升了5位和3位;从各区投资增速情况来看,同样是增城、黄埔和南沙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分居前三位,年均增速分别为19.0%、16.3%和15.8%,年均增长均超过15%(见表1)。
“十三五”时期,黄埔区构建了“智谷氢谷药谷美谷纳米谷”五谷丰登产业发展新格局,引进GE、龙沙、正威等优质项目700多个,乐金OLED、粤芯芯片、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314个重点项目投产;增城区引进优质产业项目467个,包括2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配套项目,超视堺、维信诺等项目建成投产;南沙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97个,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重大产业等领域超500个项目建设。
表1 “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各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及增速
(三)广州年均增速居八城市第二位,增速排位逐步提高
从国内八个主要城市“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来看,广州以年均增速9.6%居第二位,仅次于深圳。从“十三五”开局来看,广州起步平稳,2016年广州投资增速为8.0%,位居八城市中游,而排前三位的深圳、重庆和天津增速分别为23.6%、12.1%和12.0%,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十三五”中期,广州开始企稳回升,2018年投资增速为8.2%,居八城市第三位,且与第二位的南京(9.6%)仅相差1.4个百分点。2019年,广州在相关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投资增速大幅提升至16.5%;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州投资依然实现较快增长,增速达到10.0%,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增速均居八城市第二位,发展形势持续向好(见表2)。
表2 “十三五”时期八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对比
从产业结构看,“十三五”时期全市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从年均增速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9.2%、9.5%和9.8%,三次产业实现均衡发展;从比重看,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6年的0.6:14.4:85.0调整为2020年的0.2:13.6:86.2,第一产业投资继续收缩,第二产业投资有所降低,第三产业投资逐步走高,占比超八成,是我市产业投资的重心。
二、“十三五”时期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变化及成果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广州积极开展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提升综合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453.7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9.5%;年均增长13.8%,高于整体投资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
1.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网络,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活力
“十三五”时期,广州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795.2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4.9%,年均增长10.2%。一是在航空运输方面,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航空服务基地建成投入使用,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7339万人次,从全球第17位提升至第11位,2020年跃居全球第1。二是在水上运输方面,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南沙港区三期、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建成启用,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全球第6位和第7位提升到第4位和第5位。三是在铁路运输方面,推进“五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建设,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等建成通车。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1。四是在道路运输方面,布局“环形+放射线”地铁线网,新增地铁运营里程265公里,总数达531公里。加快建设“四环十九射”高快速道路网,新建成北三环二期、南沙大桥等重大项目。新增高快速路284公里,比“十二五”增长1.99倍。
2.优化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十三五”时期,广州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优化能源供应保障体系,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083.7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4%;年均增长24.6%。一是在电源项目方面,华电广州增城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工程、黄埔电厂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广州万博中央商务区分布式能源站、广州发展太平分布式能源站等项目先后建成并网,4个项目合计完成总投资超过60亿元,新增燃气发电装机规模230万千瓦。截至2020年底,广州市220千伏及以下电源装机总容量约829万千瓦,其中,天然气发电(含供热)装机容量为371万千瓦,气电装机容量占比从2015年的19%提高到2020年的44%。二是电网、气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特高压直流工程以及广东广州受端交流配套工程建成投产;市内建成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四期工程增城石滩门站-黄埔火村调压站高压管线;广州液化天然气(LNG)应急调峰气源站项目建设积极推进,3个项目合计完成投资超过30亿元。截至目前,广州市累计建成500千伏变电站7座,220千伏变电站67座(不含用户站),110千伏变电站312座;建成城市燃气门站6座,承接国家管网广东省管网、广东大鹏LNG外输管道的上游气源,全市建成各类压力等级气网超9000公里,其中国家管网等高压长输管道、市内高压燃气管道592公里。
3.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生活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十三五”时期,广州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89.9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0.6%;年均增长40.8%。一是新建污水管网1.89万公里,比“十二五”增长13.4倍。新(扩)建污水处理厂3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居全国第2。治水取得历史性成效,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二是在土壤污染保护和修复持续加强,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城乡全覆盖。建成5座资源热力电厂等一批垃圾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开展厕所革命,新改建公厕4133座。三是新建生态景观林带728公里,新增森林公园19个、湿地公园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平方米,居国内一线城市首位。
(二)工业投资提速增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比显著提升
“十三五”时期,广州全力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完善重点产业全产业链,着力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业投资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469.5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3.9%;年均增长10.2%,比“十二五”时期高3.2个百分点,近两年均突破1000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654.00亿元,年均增速25.4%,高于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5.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18.5%提高至2020年的29.4%,大幅提高了10.9个百分点,持续优化了制造业投资结构。从重点项目来看,超视堺第10.5代TFT-LCD显示器件生产线、乐金光电第8.5代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乐金中国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粤芯芯片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均在“十三五”时期建成投产,4个项目合计完成投资近1250亿元。2020年,该4个企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65.58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25.9%,产能逐步释放,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三)新基建投资成为新的增长点,产业向高端化加速迈进
2020年底,广州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印发《广州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高质量建设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交通、能源、物流等融合基础设施。2020年,广州新基建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1.7%,占同期项目投资总量的2.1%,占比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同期整体投资增长0.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广州累计建成5G基站4.8万座,基本实现5G网络在广州主要城区连续覆盖;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四)完善社会领域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十三五”时期,广州社会领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25.9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1%;年均增长19.0%。一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十三五”时期教育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65.2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1%;年均增长27.4%,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启用、二期开工,广州科技教育城、广州医科大学二期全面动工。广州地区5所高校1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8所高职院校10个专业群纳入“双高计划”。二是医疗中心地位更加凸显。“十三五”时期卫生和社会工作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24.9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3%;年均增长19.0%,其中广医附一院、市妇儿中心成功创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市八医院新址二期、市中医院同德分院等建成启用,广州呼吸中心主体结构封顶。成立17个医疗集团,完成全市网格化医联体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增至5552个,实有床位数达9.34万张,比2015年分别增长49.1%和27.5%。三是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35.7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0.7%;年均增长1.5%,包括推进岭南文化中心区、省“三馆合一”项目建设,实施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广州美术馆、文化馆、粤剧院主体工程封顶;建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等1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新增小型足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1.5万个。
(五)城市更新逐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广州出台城市更新“1+1+N”政策体系,逐步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全国率先探索超大型城市系统更新。2020年,全市城市更新项目29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4.83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同比增幅分别为14%和31%。城市更新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达14.8%,比2019年提高2.4个百分点,拉动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主要包括全面完成6个旧村、109个旧厂、44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转型疏解专业批发市场239个,清理收储低端物流园区81个,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超16平方公里;拆除违建1.48亿平方米,整治“散乱污”场所12.7万个;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用地67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务设施45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71万平方米,有效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三、“十三五”时期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抢抓重大历史机遇,项目建设开创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州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统筹推进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一是强力推动完成白云机场三期项目立项、征拆启动、选址稳定、融资获批等工作,实现了“6月份安置区开工、9月份主体工程动工”,创下民航审批项目的“广州速度”,项目建成后白云机场有望成为全球旅客吞吐量最大的机场。二是南沙港区四期加快建设,将成为首个采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技术的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三是广交会展馆四期建设顺利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四是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获批筹建,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等4大科技基础设施完成预研前期工作。五是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建设,将成为重要的国家级金融战略平台。六是恒大足球场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容纳10万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足球场。
(二)稳投资仍需持续发力,不断加大补短板力度
1.制造业投资连续负增长,汽车和石化产业投资力度有待加强
“十三五”时期,广州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3385.52亿元,年均增长6.5%,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和2020年增速分别为-5.2%和-2.8%,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从制造业的三大支柱产业投资情况来看,电子产品制造业投资情况较好,“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1439.01亿元,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为42.5%,年均增长29.1%,远高于同期制造业投资增速22.6个百分点;但汽车和石油化工制造业的投资情况不理想,分别完成投资766.29亿元和119.31亿元,分别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位为22.6%和3.5%,年均增速分别为5.5%和-3.7%,均低于同期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平均水平。2020年,汽车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总产值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7.9%和11.1%,从生产这个角度来看,若要维持我市工业生产的发展动力,这2个产业的投资力度仍有待加强。
2.民间投资依然不足,过半行业投资负增长
“十三五”时期,广州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激励措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然而由于生产消费需求萎缩的影响,导致企业获利空间收窄、投资风险剧增,加上近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等资源供应趋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多重压力,多数民营企业采取观望态度,经营策略趋于保守,力求平稳渡过市场萧条期。“十三五”时期,广州累计完成民间投资13084.05亿元,年均增长5.8%,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在民间投资参与的18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年均增速为负增长,重点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均下降4.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下降2.5%,制造业年均下降2.0%。当前民间资本投资还存在观望情绪,疫情影响还未消除、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都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制约了民间投资积极性。
3.建设项目自筹资金趋紧,民间资本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意愿不强
“十三五”时期,广州除房地产开发以外的项目建设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5.7%,比建设项目投资年均增速低3.8个百分点;但其中占比近一半的自筹资金年均增速为-3.3%,低于到位资金增速9.0个百分点,项目自筹资金趋紧。由于民间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从资金来源结构看,建设项目的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合计占全部到位资金的比重从2016年的33.2%下降到2020年的26.7%,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合计占全部到位资金的比重从2016年的26.1%上升到2020年的32.3%,这反映出民间资本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意愿不强。
四、“十四五”时期广州固定资产投资的展望和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期,也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为此,要扩大有效投资,完善招商工作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结构,从需求侧扩大短期投资需求,从供给侧增加有效产出和提高供给效率,从而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通过聚焦“两新一重”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建设国际品牌聚集地、时尚潮流引领地、中国制造展示地、岭南文化传承地、消费创新策源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连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高水平建设国际数字信息枢纽、国际现代物流中心,提升综合门户枢纽功能。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加快建设广州都市圈,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拓展经济发展纵深。
(二)完善招商工作体制机制,提升引智引技引资水平
通过完善招商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集聚一批投资额大、产业关联度高、支撑“十四五”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落实国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和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政策,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实施促进企业加快落户若干办法,做好外企安商稳商工作,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三)积极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主体的职能归位
当前,受居民储蓄率下降、制造业产能过剩、防范债务风险和生态环保等因素影响,稳投资压力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将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投资,促进投资主体的职能归位。一是要管好用好各级政府投资,明确投资方向和重点,谋划和研究论证好政府投资项目,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更好地引导和撬动社会投资。二是要引导好企业投资方向,更多通过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和价格政策等间接手段引导调控企业投资方向,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三是要引导好金融资本的投向。银行、股权投资基金、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等金融资本要贯彻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实施,更多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大力支持公共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和惠民生等重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