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广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及时推出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措施。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质量与消费层次全面提升,消费逐步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为“十四五”时期广州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广州市消费品市场基本情况及对比
(一)消费市场规模逐步壮大,前四年增长稳定
“十三五”以来,在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双重作用下,广州消费市场规模逐步壮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由2015年的6994.4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218.66亿元,年均增长5.7%。从具体走势来看,2016-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个位数的平稳增长,各年增速差不超过0.8个百分点,前4年年均增长8.1%。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州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促消费政策成效明显,消费品市场显现出较强韧性,全年社零总额同比下降3.5%,降幅小于全国(下降3.9%)和全省(下降6.4%)。
图1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情况
(二)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商贸行业成为吸纳就业主力军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整体增强。限额以上市场主体稳步发展壮大,2020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数达14140户,比2015年末增加6295户,增长80.2%。零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68户,超50亿元的企业12户,超100亿元的企业6户。
商贸行业吸纳就业功能进一步强化,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力军。2020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从业人员73.63万人,比2015年末增长23.7%;约占“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数的16.1%。
(三)消费市场规模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年均增速居五城市第四位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商贸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时期,广州保持优势,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市社零总额总量(9218.66亿元)在主要城市中居第四位,仅次于上海(15932.50亿元)、北京(13716.40亿元)和重庆(11787.20亿元)。社零总额继续稳居全省首位,比重占全省的22.9%,比居省内第二位的深圳(8664.83亿元)多553.83亿元。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逐渐成熟,消费需求更为稳定,广州社零总额增速有所放缓。“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社零总额年均增速(5.7%)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五大重点城市中居第四位,低于重庆(9.0%)、上海(6.5%)、深圳(6.2%),高于北京(2.2%)。
二、“十三五”时期广州市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批发和零售业增长较快,住宿和餐饮业受疫情影响较大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批发和零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39557.72亿元,年均增长6.2%,增速高于社零总额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是拉动社零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住宿和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3776.07亿元,年均增长0.4%,增速低于社零总额年均增速5.3个百分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住宿餐饮行业产生了严重冲击,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较上年大幅下降21.6%,显著拉低年均增速。
(二)新型业态蓬勃发展,网络零售日新月异
“十三五”时期,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一步向传统产业渗透,商贸企业向线上加速转型升级,实物商品网上零售保持高速增长,为稳定整体消费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广州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937.42亿元,是2015年的3.4倍;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为21.0%,比2015年提高12.8个百分点。2016-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1.2%,增速高于同时期社零总额年均增速15.5个百分点。从微观数据来看,2020年,开展线上业务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户数比2015年增长1.8倍;全市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22家,其中,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网络零售额超过700亿元。
(三)基本消费稳定增长,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
基本消费品增长稳定。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比重分别较2015年提高4.2个、0.8个和0.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14.6%、16.1%和12.2%。2020年,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3.0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8.6%。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5.3%。
消费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203.10亿元、104.89亿元、68.63亿元和402.43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比重分别较2015年提高2.0个、0.7个、0.6个和2.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12.7%、15.0%、12.4%和11.9%。
(四)区域结构更趋优化,协同发展不断推进
从增速上看,外围城区相对增长较快。“十三五”时期,社零总额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5个区,分别是从化、花都、黄埔、增城、荔湾区,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2-11.1个百分点,其中黄埔、花都、从化区3区社零总额受京东、苏宁等互联网零售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十三五”期间社零总额年均增速超过10%;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5个区,分别是白云、番禺、海珠、越秀、天河区,年均增速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2-3.1个百分点;南沙区年均增速与全市持平。
从比重变化看,“十三五”期间,荔湾、越秀、海珠、天河中心四区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白云、番禺区比重也分别下降0.4个和0.6个百分点;黄埔区作为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政策利好等因素带动下,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外围城区占全市社零总额比重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1.9个、0.8个和0.4个百分点。
表1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社零总额分区比重变动和年均增速情况
三、广州消费品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回眸“十三五”,广州市消费品市场发展成就斐然,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消费结构优化调整,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消费品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机遇
1.紧抓大湾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实践,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作为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之一,广州应着眼于自身城市定位和分工,充分发挥在商贸业方面的比较优势,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通过营造高品质消费环境、提供高质量消费供给、创新高水平消费业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大行动,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消费市场样板工程。
2.引领潮头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内需尤其是消费的引擎作用逐步凸显,为促进消费供给端的良性增长与优化、进一步释放内需消费潜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口岸城市,位居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具有率先抓住双循环发展新机遇的先行优势,广州要在实现双循环中勇立潮头,做好相应战略谋划,着力发挥好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地位作用,以商贸业的内外联动提升城市辐射力。
3.发挥城市功能定位联动效应
城市功能定位是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文件中,将广州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这是国家赋予广州的城市定位,是广州发展的重大机遇。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0-2022年)》,加快建设一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国家赋予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性交通枢纽等重要发展定位紧密契合,也是广州服务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路径,应积极发挥重要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功能定位的联动效应,全面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挑战
1.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多
近些年来,全球“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循环动荡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显著增多。地缘政治日益凸显,西方内部倾向加强,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排外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一定挫折。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急剧攀升。根据美国知名经济学者斯科特·贝克尔等的测算,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已上升108%,并且其波动幅度远超历史水平。在此期间,各国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与直接投资增幅同步下降,经济增速放缓至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高度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被视为经济增速下滑、复苏乏力的重要原因。
2.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
一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广泛蔓延,导致全球范围内人们交往方式的改变,原有的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发生急剧调整,尤其对线下零售、住宿餐饮、旅游、会展等行业影响显著。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4376.81万人次,登顶全球机场吞吐量首位,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一,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频繁,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压力大。2020年,受疫情影响,广州市社零总额下降3.5%,增速低于重庆、上海、南京、苏州、成都等重点城市。
此外,广交会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展会之一,在疫情影响下,连续两年改为线上举办,境外旅客、商务旅客大幅减少,展览相关的交通、住宿、餐饮、广告、旅游等行业均受到负面影响。
3.消费潜力仍待挖掘
汽车作为广州市支柱产业和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占比最大的消费品,是影响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受我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逐渐饱和、总量调控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汽车消费增速有所减缓,对消费品市场增长拉动力减弱。2020年,广州市批发和零售业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比重较2015年分别下降2.1和4.4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2.9%和下降4.3%,年均增速低于大部分商品类值。
住房相关消费品增长乏力。2020年,广州市批发和零售业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占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比重均较2015年下降0.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0.1%,其中2018年、2019年均为负增长。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分别下降6.0%和6.2%。
同时,根据居民收支增速对比,广州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支出意愿偏弱,居民消费潜力仍待进一步释放。“十三五”期间,广州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4.4%,增速低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6%,增速低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2.5个百分点。
四、促进“十四五”时期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望“十四五”,随着新发展格局逐渐成为经济改革发展的主线,消费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广州要抢抓“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机遇,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需求端购买力为抓手,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一)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要持续深化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全局谋划、重点突破,着力建设引领华南、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综合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是要重视“硬件”建设。紧抓广州特色,重点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时尚体验聚集区、高品位特色商业街和夜间经济聚集区,推进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和相关市政道路、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综合承载力。
二是加强“软件”宣传。以岭南文化吸引客源消费,以扩大消费促进岭南文化传承,推动传统消费业态升级转型,拓展高品质消费空间,擦亮“时尚之都”“会展之都”“电商之都”“美食之都”“定制之都”名片,着力塑造城市消费新形象。
(二)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商贸行业焕发新活力
在积极融入“双循环”背景下,聚焦内需消费升级,充分把握海外消费回流所带来的市场增量,鼓励商品和服务创新、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
一是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促进互联网与更多的传统产业相结合,通过发展线上业态开拓新的消费市场、激发新的消费动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投放一批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项目。
二是要用好广交会平台。把广交会办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关键利用好广交会的大数据资源,精准分析海外客户的需求,为国内各行业各类企业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形成强大的牵引力。
三是要加强关联产业融合。打造更完备的产品供应链和消费市场,加快推进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以产业转型促消费经济品质与效益提升。打通制造业和商贸业的产业边界与流程梗阻,对企业运营和流通环节进行延展,增加观光、体验和消费场景开放,促进“智能制造”与“品质消费”有机融合。
四是要继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注重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政企关系,加强政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尊重市场自发力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效率高、产品好、服务优的企业提供优质消费品和服务。
(三)着力提升需求端购买力,进一步激发消费品市场潜力和韧性
今年五月底,广州出现新一轮疫情,多区渐次暂停餐饮场所堂食服务,全市密闭娱乐场所也暂停营业,更加显示了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应同时从需求端着手,积极应对疫情和外部环境等不确定性。
一是要持续提高居民收入,积蓄充足动能。精准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筑牢“能消费”的民生基础。
二是要夯实基本公共服务兜底保障,减少消费顾虑。持续完善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多方面保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对其他消费的挤占,提升“想消费”的边际效应。
三是要科学引导市场布局,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网络体系建设,有序规划商业布局,加强对城乡零售市场和社区消费环境的科学规划,营造宜购便利消费空间。加紧布局5G、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智能化、低碳化发展,增强消费者“消费好”的美好生活向往。
四是要加快人才政策落地见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广州城市人口、经济增长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消费需求增长的持续动力强劲,消费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未来,应着力落细落实“广聚英才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充分挖掘就业吸纳能力,努力增强公共服务质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加快从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舒适度,以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聚集,夯实广州消费市场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