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骨干细胞,培育壮大“四上”企业,对促进经济肌体健康运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广州市以“四上”企业培育纳统为抓手,不断积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四上”企业培育纳统工作成效显著,在单位数量、行业发展、产业集聚、区域分布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为厚植广州经济发展土壤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发展情况
(一)单位数量再创新高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的“四上”企业从2015年末的21100个(2015年年报在库数,下同),增加到2020年末的35006个,在库单位数量创历史性新高,在七个主要城市1中排名第四,位列上海、北京、深圳之后;五年间增长65.9%,五年平均增速(2016-2020年)10.7%;四年平均增速(2017-2020年)212.8%,在七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二,位列深圳之后。
从增长趋势来看,广州与北京、上海一样呈现“前缓后快”的特点,三个城市的“四上”企业数量在“十三五”后期(2019-2020年)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8.2%、12.2%和19.9%,均比“十三五”前期(2017-2018年)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广州在2019年的增速高达26.2%,居七个城市首位。其余4个城市中,深圳的“四上”企业数量一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每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杭州、重庆增长平缓,每年增长幅度不超过7%;天津在“十三五”后期的平均增速虽然达到12.8%,但受前期单位数量下降幅度较大影响,四年平均增速只有3.4%(表1)。
表1:“十三五”时期七城市“四上”企业数量增长趋势
(二)新生企业活力迸发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设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为“四上”企业发展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15年,全市新增入库的“四上”企业中,新开业企业(开业或投产一年内即达到“四上”规模的企业)占13.4%,至2020年,这一比重提高到18.7%。此外,新开业企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大,近五年来,其在当年新增入库企业中的单位数量占比均不到20%,却创造了超过30%的营业收入,部分年份营业收入比重甚至接近50%(表2),初创市场主体对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
表2:“十三五”时期广州新开业企业占当年新增入库企业的比重情况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的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现:
1.私营经济茁壮成长。一是单位数量增长最快,从2015年末的11387个,增加到2020年末的23338个,五年年均增速高出“四上”企业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单位数量占全体“四上”企业的比重为66.7%,较2015年末提高12.7个百分点;二是经营规模有所扩大,户均营业收入从9852.72万元提高到10076.74万元,人均营业收入从103.85万元提高到128.25万元;三是行业占比有所提高,在“四上”企业涵盖的16个行业门类中,私营企业营业收入在行业内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升幅度超过20%的有12个。
2.国有经济实力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数量比重下降,但在优化整合下竞争力增强,劳动生产率提高,2020年户均营业收入高达11.97亿元,较2015年增加1.3亿元;人均营业收入高达319.80万元,较2015年增加152.10万元。
3.外资经济增长平稳。外商投资的“四上”企业单位数量五年年均增速2.4%,合计营业收入五年年均增速6.4%,均低于同期内资企业平均水平,但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较大的规模,其户均营业收入从7.50亿元提高到9.11亿元,人均营业收入从180.98万元提高到242.85万元。
表3:广州分登记注册类型的“四上”企业情况
在“四上”企业涵盖的行业类别内,广州拥有全部16个行业门类,拥有81个大类行业中的75个,拥有406个中类行业中的349个,拥有1226个小类行业的960个,与2015年相比,行业小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产业体系更加健全、行业构成更加多元。
(四)行业发展日益多元
从专业构成来看,广州的专业结构相对稳定,“十三五”时期,工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始终占据“四上”企业主体地位,三个专业的“四上”企业数量在2020年末合计为29790个,占比85.1%;营业收入合计为73295.39亿元,占比为97.49%。
各专业的发展特点如下:
1.工业内部结构优化。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大类中,单位数量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升3.0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升1.4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上升1.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的有纺织服装、服饰业(下降3.2个百分点)、纺织业(下降2.0个百分点)、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下降1.8个百分点),制造业从纺织、皮革、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的特征明显。
2.建筑业增长迅猛。建筑业在全市“四上”企业中的比重虽然不高,但近五年来增长速度加快,2020年末有在库企业1640个,单位数量四年年均增速为16.7%,位列七城市首位,高出第二名的深圳3.5个百分点(附表2)。
3.批发零售业地位稳固。一是比重继续提高,2020年末的单位数量占比34.1%,在各行业门类中比重最大,较2015年末提高4.3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比46.9%,较2015年提高2.7个百分点。二是零售新模式蓬勃发展,从事互联网零售的企业,从2015年末的22家,增长到2020年末的235家,五年年均增长60.6%,远远高出零售行业平均水平(1.7%),户均营业收入68730.26万元,高出零售行业平均水平2.0倍,其中,有7家互联网零售企业进入2020年全市营业收入前500强名单,较2015年增加5家。
4.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2020年末,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有11666个,营业收入合计14087.23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96.7%,属于服务业的行业门类中,有5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四上”企业平均水平。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表现最引人瞩目,“四上”企业数量从781个增长到2130个,较2015年末增长1.7倍,营业收入规模(4244.56亿)突破4000亿,跃升为服务业中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行业门类;其次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单位数量较2015年末增长1.5倍,营业收入较2015年增长1.9倍。
表4:广州分行业门类的“四上”企业情况
(五)新兴产业动力集聚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全力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完善重点产业全产业链,新兴产业发展要素进一步集聚,逐渐成为推动“四上”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壮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2020年末,广州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4530个4,占比12.9%,较2015年末(2282个)增加98.6%;创造的营业收入(10725.11亿元)突破万亿元,占比12.8%,较2015年增长99.5%,拉动全体“四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以软件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字技术应用业,以及以平台经济为支撑的数字要素驱动业表现亮眼: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单位数量在“十三五”期间增长了1.6倍,营业收入增长了2.2倍,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0.5%;数字要素驱动业紧随其后,单位数量在五年间增长了78.9%,营业收入增长了2.0倍。
2.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潜力释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指发明专利密集度和规模达到规定标准、更多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符合创新发展导向的产业集合。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2019)》,“十三五”期间,广州知识产权密集型“四上”企业增长了91.2%。
分行业来看,知识产权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规模最大、增长最快,其单位数量、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是“四上”企业平均水平的2.7倍和4.6倍,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四上”企业平均水平;知识产权密集型的制造业中,新装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2444.79亿元)规模较大,医药医疗产业则实现较快发展,单位数量增长了1.2倍,营业收入增长83.2%(表5)。
表5:广州“四上”企业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知识产权
密集型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六)区域格局优化重塑
从单位数量上看,广州市的“四上”企业分布,从2015年的越秀、天河并驾齐驱,发展为2020年的“一超多强”格局。2020年末,天河区的“四上”企业数量(6682个)突破6000个;其次是黄埔区(4301个)、海珠区(4069个)、越秀区(4014个)和白云区(4000个),“四上”企业数量均在4000至4500家之间,上述5个区合计占全市“四上”企业数量的65.9%。
从增长速度上看,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南沙区的“四上”企业增长最快。单位数量从2015年末的769个,增加到2020年末的1886个,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3378.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282.11亿元,单位数量和营业收入均实现翻番。
从产业集聚上看,制造业重心进一步向周边城区转移。2020年,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提高至87.3%,也正因为周边城区集聚了较多的制造业企业,其经营规模普遍高于中心城区,户均营业收入和人均营业收入前三名的区均集中在上述5个工业大区。其中以黄埔区为最,制造业实力强,带动全区户均营业收入达到47740.18万元/户,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0倍,在全市营业收入前500强的企业中,黄埔区(116个)也占据最多席位,其中制造业有46家。中心城区中,天河区、海珠区服务业培育效应凸显。两个区的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较2015年末提高6.6、3.3个百分点。此外,两个区的数字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天河区的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在2020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431.06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42.1%,五年间增长1.6倍;海珠区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琶洲片区的带动下,其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更是势如破竹,营业收入在五年间增长了6.8倍,在全市的占比从3.3%提高到9.6%。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回顾“十三五”,广州“四上”企业培育纳统工作卓有成效,但仍然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一)储备力量偏少,单位数量持续增长潜力较弱
一是“准四上”企业数量远远低于深圳。以2020年为例,按照省统计局利用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数据测算,广州按一定标准筛选后下发核实跟进的重点企业(下称“准四上”企业)有11383个,比深圳(26233个)少14850个,不到深圳的一半(43.4%);二是新增入库的“临界企业”较多。除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5以外,其余新增“四上”企业中,全年营业收入超出“四上”标准的差值在25%以内的企业有875个,占比为17.0%,这些“临界企业”只要稍有经营波动,营业收入可能就会下降到“四上”标准以下,退库风险较高。
(二)在库企业户均规模下降,大型企业增长较慢
从整体上看,广州在库“四上”企业的户均规模有所缩小,户均营业收入从2.54亿元减少到2.39亿元。按照统计上对大中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大型企业增长也偏慢,五年间只增加了262个,占比从3.6%下降至2.9%。其中,能够成长为在全国居前、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更少,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北京有97家,上海30家,广州和深圳均有24家,但深圳企业的位次更靠前,前100强中,深圳有8家,广州只有3家。作为新经济活跃度和创新成果代表的独角兽企业也偏少,胡润研究院发布《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北京占了93家,上海47家,深圳、杭州各有20家,南京11家,广州只有8家。
(三)工业比重持续下降,高端化进程偏慢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测算,2004-2019年广州工业增加值占比与GDP增速的相关系数为0.95196,在全省21个地市中最高,属于高度相关。可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保持广州经济稳定的重心,保持规上工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对于广州经济增长具有“稳定器”的作用。然而,“十三五”期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从2016年末的21.5%,逐步下降到2020年末的17.7%,在七个主要城市中排名靠后,仅高于北京(7.5%),营业收入占比也从31.5%下降到23.8%,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广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工业高端化进程偏慢,数字产品制造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的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增长速度低于“四上”企业平均增长水平(表4),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速度有待加快。
图1:“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在“四上”企业中的占比情况
四、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应该继续秉承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思路,在现有“四上”企业培育基础上进一步扩增量、优存量、调结构,不断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扩增量,充分挖掘新增入库企业
一是重视新开业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新开业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立竿见影的,要高度重视新注册、新投产、新项目企业的监测工作,按月跟踪新开业企业的纳税和资质申报情况,一旦发现有达到“四上”入库标准的企业,及时开展核实申报,确保新开业达规企业“发现一个、申报一个”。
二是关注有潜力的非企业主体。摸查计税收入较大的外市驻穗产业活动单位,积极引导其办理法人登记;摸查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经营情况,推动其中规模较大的个体经营户转为企业法人;摸查注册在外地、经营在广州的建筑业企业,鼓励其在广州完成注册并申报资质。同时,参照“四上”企业入库的扶持激励政策,对上述配合转制的非企业主体予以一定的奖助,提高其转为企业法人的积极性。
三是制定更加精准的入库激励政策。从其他城市的工作经验来看,杭州市通过将高级人才认定与入库情况挂钩,收效显著;从广东省统计局在2021年一季度开展的“百名景气企业家”信心调查结果来看7,企业的政策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既涉及税费优惠、金融政策,也包括人才引进、资质认定、项目申报等。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分行业、分规模、分类型抽取部分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制定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入库激励政策,真正激发企业想入库、争入库的动力。
四是建立更加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大统计、税务、市场监管、工信、商务、住建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提高准“四上”企业动态监测、服务监管、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利用好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直达企业的信息系统,及时精准宣传“四上”企业入库政策和扶持激励政策,对规避升规纳统的企业,及时做好政策解释,适时实施重点监督、依法依规处理;强化镇(街)一级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镇(街)工商所、税所、安监、出租屋、网格等部门的监管职能,深入查找准“四上”企业,符合条件的及时上报。
(二)优存量,积极推动在库企业稳步成长
一是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在番禺区亲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全市“四上”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集中优先解决在库企业诉求;升级平台功能,引进一批专家学者进驻平台,畅通在库企业与专家学者的沟通联系渠道,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咨询活动,引导在库企业建立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在库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做实业的企业家队伍,帮助在库企业完成转型升级,实现发展蝶变。
二是提高在库企业创新能力。加强院企合作,发挥广州在华南地区的科研优势,举办在库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会,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突破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推广“抱团创新”模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行业协会联合上下游企业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减少中小微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推动整个行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实施更大力度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研发机构“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富有活力、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提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孵化企业能力。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市外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广州的交通优势和用地优势,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带动所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上规模、提效益、上水平。同时建立招商企业评价制度,一方面明确产业准入门槛和招商目标定位,对引进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合理评估,实行有梯度的招商引资财税优惠政策,推动城市资源投入与企业经济贡献向匹配。另一方面完善“链长制”工作模式,加强引进企业的全周期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引进企业预期,以吸引更多的头部企业入驻,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区,带动产业园区优化升级。
四是防止在库企业流失。据广东省税务局对广州税源流失情况的分析来看,网易、威露士等互联网和制造业龙头企业存在核心业务和生产线外迁现象,小鹏汽车加速向外扩张,头部时尚博士黎贝卡受上海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也有初步外迁意向,要进一步加强与规模较大企业的沟通联系,排查在库企业搬迁、投资等意愿动向,在鼓励过剩产能外迁的同时,既要引导企业实行“总部在穗,经营在外”的模式,也要引导企业把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业务扎根广州,把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留在广州,推动企业把合理的效益留在广州。
(三)调结构,积极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对于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等比重下降的传统制造业,以都市消费引领工业新需求,促进其向定制化、时尚化转型,比如发展定制服装、定制皮具、定制家居、定制化妆品等,致力打造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规模化个性定制产业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以推动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枝”,保持广州工业比重稳定。
对于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比重上升,以及医药医疗等增长较快的优势制造业,要集中优势资源,在政策和人才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同时借助广州软件信息技术优势,促进软件信息产业与这些优势制造业的融合,推动其向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迭代升级。
对于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一定气候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要继续推动数字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聚焦工业互联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联领域,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展跨区域经营平台型企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健康发展。
对于具有领先优势的批发零售业,要加快建设高端、高品质消费集聚区,对外加强本地“老字号”“老品牌”的国际化营销推广,积极承办境外展览,提升时尚产业境外展销能力;对内要推动国内外知名品牌在穗首发上市新品,结合广州制造业特色,重点推动直播电商与美妆、箱包等时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头部主播集聚地,以进一步巩固提升广州商贸之都的地位。
附表1
广州各区的“四上”企业情况
附表2
七个主要城市“四上”企业发展情况
①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杭州等七个城市。
②其他城市的“四上”企业数据只收集到2016-2020年,2015年数据未能获取,因此,在与其他城市横向对比时均使用四年平均增速。
③指国有企业、联营企业中的国有联营、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国有控股公司。
④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涉及132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其中有15个小类只有部分活动属于数字经济,由于无法精准区分这15个小类中哪些属于数字经济,本文将涉及的132个行业小类均列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此外,由于“四上”企业不含金融企业,本文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据也不含金融相关数据。
⑤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是以资质、项目入库,不需要营业收入达到一定标准。
⑥摘自省统计局《“六聚六看”广东“烟斗形”经济运行》,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以下是无相关性,0.3以上是有相关性,0.3-0.5是低度相关,0.5-0.8是中等程度相关,0.8以上是高度相关。
⑦调查结果摘自广东省统计局的《“三方九看”重点领域经济运行长短、增长支点与“双百”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