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重要论述,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城市能源安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融合的能源体系,能源生产供应更加清洁,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
一、“十三五”时期广州能源生产消费趋势和特点
“十三五”时期,广州围绕全面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定位,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发展质量为中心,聚焦能源结构低碳化、能源系统智能化,扎实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存量、拓增量,能源产业更加丰富,能源消费更加可控,能源结构更加优化,能源体系更加健全。
(一)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增长可控,能源消费强度1平稳下降
2020年,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6191.49万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8.8%,“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7%,顺利完成省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284万吨标准煤以内、年均增速2.1%的目标任务。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低4.3个百分点,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
图1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变化情况
“十三五”时期各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始终保持在4%左右,年均下降4.2%,累计下降19.4%,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累计下降19.3%的目标任务。分产业来看,“十三五”时期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率最高,达到26.1%,其次是第二产业(22.2%),第三产业下降最少为15.7%。
图2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变化情况
(二)能源生产——供给稳中有进,多元电源结构更趋优化
广州作为一个能源资源禀赋不高的典型地区,“十三五”以来,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原油加工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有序关停落后燃煤发电机组,大力发展燃气发电,积极推动光伏发电,拓展生物质能利用,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原油加工保持稳定,主要成品油产量涨跌互现。从原油加工量看,“十三五”时期各年均稳定在1200万吨上下。但受市场需求影响,主要成品油产量涨跌互现。其中,2020年汽油产量309.22万吨,比2015年增长24.2%,年均增长4.4%;煤油产量“十三五”期间呈现出先扬后抑态势,先受航空运输需求逐年增长影响,2019年达到最高205.23万吨,随着疫情影响下航空运输萎缩,2020年回落至145.78万吨,比2015年下降17.9%,年均下降3.9%;2020年柴油产量370.32万吨,比2015年下降0.7%,年均下降0.1%。
图3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原油加工及主要油品生产情况
气电供应能力持续提高,电力热力产量稳步增长。从电力热力生产看,在陆续关停广州发电厂、旺隆电厂,黄埔电厂燃煤机组退役替换为燃气机组,新建投产华电福新和鳌头、知识城等分布式能源站后,全市220千伏及以下电源装机总容量约为829万千瓦(截至2020年底),其中煤电装机容量占比大幅下降,气电装机容量占比则从2015年的19%提高到2020年的44%。2020年,全市电力产量(不含抽水蓄能,下同)合计338.97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20.2%,年均增长3.8%;热力产量3156.91万百万千焦,比2015年增长20.8%,年均增长3.9%。目前,电力热力生产已成为广州第4个产值超千亿的工业集群。
电源结构更趋清洁多样,光伏发展态势良好。从发电量结构看,2020年全市火力发电量326.43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17.6%,年均增长3.3%,占全市发电量的96.3%,比重较2015年(98.5%)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燃煤发电占火力发电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88.0%下降至2020年的62.4%,燃气发电占比由2015年11.0%提高到2020年的29.7%;垃圾焚烧发电量则比2015年增长7.4倍,比重由2015年1.0%提高到2020年的7.2%。光伏发电量9.60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2.8%,发展态势较好。受2020年汛期降水量偏少影响,水力发电量2.94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0.9%,比重较2015年(1.5%)下降0.6个百分点。
表1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发电量结构
结构调整和技改多向发力,加工转换效率持续提升。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看,“十三五”以来,随着新增燃气机组投产和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带动能效水平提升,全市火力发电效率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市火力发电效率为40.9%,比2015年(39.1%)提高了1.8个百分点。为解决垃圾围城困扰,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十三五”时期广州建设了5个垃圾焚烧发电厂,但由于垃圾焚烧发电效率较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火力发电效率,若扣除垃圾焚烧发电,2020年全市火力发电效率为43.5%,比2015年提高3.9个百分点。在关停了大量的小锅炉,更多的采用集中供热方式后,全市供热效率由2015年的80.7%提高到2020年的86.4%,提高5.7个百分点。
(三)能源消费——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增长较快,清洁能源利用逐步增加
“十三五”以来,全市立足能源安全保障,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大力发展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低碳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一产和二产能源消费下降,三产和居民消费快速增长。从各领域能源消费量看,第一产业小幅下降,第二产业稳中略降,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较快增长。2020年,广州市三次产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分别为38.03、2534.99、2530.56和1087.91万吨标准煤,第一、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2015年分别下降7.8%和1.4%,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比2015年则分别增长15.9%和21.6%。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对服务业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冲击,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导致第三产业能耗大幅下降。若剔除疫情影响,2015年至2019年第三产业能耗年均增长5.7%,年均增速居同期各领域之首。
图4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各领域能源消费情况
二产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三产和居民消费比重上升。从各领域能耗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看,随着广州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产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第二产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第二产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0.9%,比2015年(45.2%)下降4.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占比分别为40.9%和17.6%,比2015年分别增加了2.5个和1.9个百分点,保持平稳增长;第一产业比重为0.6%,比2015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基本保持稳定。
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天然气消费大幅增长。从各品种消费量看,受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持续推进影响,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量1115.98万吨,比2015年(1562.27万吨)净减446.29万吨,年均下降6.5%;油品消费量1576.03万吨,比2015年净减83.26万吨,年均下降1.0%;天然气(含液化天然气)消费量42.29亿立方米,比2015年增长77.0%,年均增长12.1%;随着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生产制造和交通运输领域电能替代工作大力推进,带动电力消费较快增长,2020年电力消费量996.73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24.3%,年均增长4.4%。
高碳能源消费比重下降,清洁能源利用逐步增加。从各品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看,煤品燃料消费比重由2015年19.8%下降到2020年的12.4%,油品燃料消费比重由2015年42.0%下降到2020年的36.7%,高碳的煤品和油品燃料消费合计首次降低到50%以下;2020年天然气(含液化天然气)消费比重为8.9%,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一次电力(不含抽水蓄能,主要是水电和光伏发电)比重由2015年0.2%提高到2020年的0.6%,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表2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各品种能源消费结构
(四)能耗区域分布——能耗增长相对集中,黄埔南沙领跑全市
从各区能源消费增长情况看,“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各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南沙、黄埔是全市工业大区,“十三五”期间工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带动能源消费累计分别增长27.2%和21.2%;受关停高能耗高排放燃煤发电厂、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影响,荔湾、增城等区“十三五”时期能源消费累计分别下降2.7%和4.4%;天河区主要受南方电网迁出影响,能源消费累计下降4.4%;其他各区均保持了温和增长,累计增速在3.1%到10.7%之间。
从各区能源消费占全市比重看,黄埔、白云、天河、越秀、南沙、番禺6区能源消费合计占全市比重达到74.8%,基本与经济总量占比持平,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较为协调统一;黄埔、南沙两区能源消费占全市比重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2.4个和1.5个百分点;天河、增城、荔湾、越秀等区能源消费占全市比重比2015年分别下降了1.5个、0.7个、0.6个和0.5个百分点;其余各区基本持平。
图5 2015与2020年广州市各区能源消费比重对比
2015年 2020年
二、北上广深渝五城市对比情况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国内主要城市相比,在天然气利用规模、本地电源支撑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由于各城市尚未公布2020年能源消费数据,加之疫情对各城市影响不一,我们以2019年数据作一比较。
(一)广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处于五城市中间水平
1.广州能耗仅高于深圳,平均增速居中
从能源消费总量看,广州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6294.20万吨标准煤,在五城市中仅高于深圳(4534.14万吨);上海能耗居五城市之首,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11696.46万吨标准煤,其次是重庆(8889.44万吨)和北京(7360.32万吨)。
从能源消费增速看,广州2016-2019年平均增速为2.6%,居五城市第三位,高于北京(2.0%)和上海(1.7%);深圳以3.8%的年均增速居首位,重庆(3.5%)位列第二。
图6北上广深渝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及
2016-2019年年均增长情况对比
2.广州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年均下降率居中
从绝对值看,五城市2019年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为0.491吨标准煤/万元,按当年价计算,下同)。广州(0.266)位列第三,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低于重庆(0.377)和上海(0.307),高于北京(0.208)和深圳(0.168)。
从下降率看,五城市2016-2019年平均下降率均超过4%且相差不大,广州(4.22%)同样位居第三,低于上海(4.60%)和北京(4.34%),高于重庆(4.17%)和深圳(4.06%)。
(二)广州电力净调入占比最高,产业能源结构比较合理
1.广州电力净调入占比最高,高碳化石燃料比重居中
从分品种能源消费结构看,2019年,广州煤品、油品燃料消费合计比重为51.9%,低于重庆(61.8%)和上海(70.2%),高于北京(36.3%)和深圳(42.2%);广州天然气消费比重(7.0%)在五城市中居末位,比北京、重庆、深圳和上海分别低27.0个、8.5个、5.4个和3.8个百分点;广州电力合计消费(即一次电力+电力净调入)比重(34.5%)较高,仅低于深圳(41.8%),高于北京(26.5%)、重庆(21.9%)和上海(18.2%),但电力净调入比重高达33.8%,位居五城市之首。
从2016-2019年能源消费结构变动趋势看,五城市均大力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各市高碳的煤品、油品燃料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均不同程度下降,天然气消费占比均有所增长,北、上、广三市电力净调入占比均呈增长态势。
表3 北上广深渝分品种能源消费构成情况
2.广州产业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与深圳相似,二、三产业能耗相对均衡
从分领域终端能源消费量占比看,与各城市国民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常住人口数量是相匹配的。2019年,广州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占全市终端能源消费量比重分别为0.7%、35.4%、46.1%和17.8%,在五城市中分别居第三、第四、第二和第三位;重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分别为1.3%和62.4%;北京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占比最高,分别为53.3%和24.0%。横向看,广州和深圳能源消费结构较相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能耗相对均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占比较高。
从2016-2019年变动幅度来看,五城市均表现出“二降三升”趋势,广州第二产业能耗占比下降4.8个百分点,居五城市第四,仅高于北京(下降2.6个百分点),深圳降幅最大(下降6.4个百分点);广州第三产业能耗占比上升4.2个百分点,居五城市第三,上升最大的为重庆(上升6.6个百分点)。
表4 北上广深渝分领域终端能源消费构成情况
(三)广州电力需求增长较快,自给率较低
1.广州电力需求增速较快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刚需,各城市电力需求加大,2016-2019年电力消费年均增速均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广州电力消费以年均增长6.6%的速度排在五城市的第二位,仅低于重庆(7.3%),高于北京(5.2%)、深圳(4.8%)和上海(2.8%)。
从电力消费量看,2019年,除深圳外,其余4个城市的全社会用电量均超过千亿度,广州以1005.58亿千瓦时排名第四,用电量约为上海的64.1%、北京的86.2%、重庆的86.7%、深圳的102.2%。
2.广州电力自给率较低
从电力安全保障方面看,五城市的电力自给率差距较大。深圳和重庆分别依托优质的核电、良好的水力资源,电力自给率较高,2019年分别为84.9%和69.9%;北京、上海、广州本地发电量均以火力发电为主,电力自给率分别为39.6%、53.3%和32.1%。
从各城市2016-2019年电力自给率变动情况看,“十三五”时期全国上下狠抓节能降耗、各地均严控火电新增规模,加之发电量增速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除深圳主要因为“十三五”时期新投产一家燃煤电厂致电力自给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外,其余城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广州电力自给率下降4.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居五城市第三位,高于重庆(下降3.7个),低于上海(下降5.1个)和北京(下降4.7个)。
三、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十四五”打下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郑重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和国家在新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新的量化目标。在新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广州对于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压力也有动力。
(一)面临的机遇
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有政策支持保障。目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重要转型,主要为水电、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样,广州要充分利用这一重大机遇,适时调整能源发展策略,“十四五”时期发展新能源广州不能缺席。此外,为了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先后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为切实加大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工作力度,广东省、广州市还成立了综合协调专班。而且广州市“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的目标,并明确“发展低碳能源”“减少建筑和交通领域碳排放”等具体发展路径。
二是构建新型低碳生产体系有基础。“十三五”期间,广州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推进;另一方面,制定了产业能效指南,确立了准入门槛,为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提供了能效水平方面的参考;此外还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三是新能源(氢能)发展利用起步早。作为经济发达但能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广州率先布局氢能产业发展,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引进雄川氢能作为氢能产业园运营单位,引进以鸿基创能等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型企业,围绕氢能上中下游产业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布局构建了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加氢站、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等基础建设、示范应用已经投入使用。广州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最好、配套环境最优、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城市之一。
四是绿色交通潜力大。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市终端能耗比重约为22%,随着广州着力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换乘中枢,预计交通用能将继续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但随着电气化的进一步推广、氢能的逐步广泛利用、公路大宗货物运输向铁路水路转移,通过改进交通运输燃料构成、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方式、发展绿色智能交通等,对推动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五是建筑节能前景广。建筑行业碳排放包括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产生的碳排放,要建设低碳的建筑环境,需要同时解决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问题。2019年广州市新竣工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74%,而且《广州市能源资源节约总体方案》中明确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此外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中大多数不属于节能型建筑,考虑到建筑物寿命和建设成本,建筑节能改造在广州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大背景下,有着广阔前景。
(二)存在的挑战
一是能源需求仍处在增长通道。广州市“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打造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典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然而当前经济增长势必会提升对能源消费的需求,新能源开发利用短期内技术成本较高,将来一段时间内传统能源消费需求增速预计将略有放缓但仍将保持正增长。
二是六大高耗能行业2转型发展有难度。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7.4%,比2015年(72.3%)提高了5.1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企业数量、就业人数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7.0%和11.0%,淘汰或者转型发展难度都比较大,不利于工业节能降耗。
三是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当前全市煤品燃料、油品燃料和天然气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58.0%,虽然比2015年下降了9.4个百分点,但仍然处于高位。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对于控制碳排放有较大压力。目前,新能源成本虽逐年下降,但相对于化石能源仍缺乏竞争优势,短期内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难度较大。
四是本地电力供应能力仍未有效改善。广州作为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基本饱和。虽太阳能资源利用加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稳步推进,但2020年全市电力产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仅为34.0%,比2015年下降2.2个百分点,自给率较低的问题仍未有效改善。
五是率先实现“双碳”目标任务有压力。广州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有责任有义务探索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模式,并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0年受疫情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出现负增长,导致“十四五”基数严重偏低,后疫情时代随着经济发展恢复至常态,能源需求大概率出现恢复性反弹,给碳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从更长远的碳中和考虑,碳替代才是整个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广州“十三五”时期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85,表明经济发展对电力消费的依赖性较高,加之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碳汇资源有限、零碳电力资源整体匮乏,对化石能源依赖高的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碳中和目标完成。
四、努力方向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起点,是广州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关键阶段,要充分结合国情市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融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一)以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降低能耗和排放强度
一是积极争取资源配置利用。广州作为国内重要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产业体系健全,常住人口规模大,对能源需求旺盛。在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和保障城市能源安全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广东省的支持。特别是要争取政策、科技、生态、金融等领域的创新措施在广州市先行先试,逐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要积极引进一批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落户广州,创建一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不断强化经济安全保障和未来发展潜力。
二是大力降低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占比。首先要依法有序淘汰高能耗产业的落后生产力工艺装置及技术设备,对短期内无法淘汰的要不断提高其能源使用效率并降低排放量;其次要提高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和高碳产品的税收、金融等措施来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探索制定高碳产能提前退役援助办法,在企业转产、企业兼并、员工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高碳产业及时退出市场。
三是提高低能耗低排放产业的占比。首先要遵循产业结构变化的经济规律,制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调整规划,通过政策利好、投资引导等循序渐进的调整产业结构;其次要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大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绿色建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助力减轻环境污染;同时要重视数字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在工业领域加强对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在交通领域建设完善城市智慧交通体系等,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降低产业转型过程中的能耗。
(二)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体系,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
一是发挥传统化石能源压舱石作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是主体能源类型,且不易像其他能源一样被人卡脖子。因此,在传统能源利用上,广州要持续发挥煤炭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作用,既要有保底储备供应量,又要灵活机动关停燃煤机组并转为应急备用电源;同时更要加强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通过技术研发和节能环保升级改造,解决燃煤发电的清洁高效和煤燃烧中的污染控制和净化。天然气是低碳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化石能源的主体和桥梁,近年来需求增长强劲,要持续完善采购、储存、通道等产业布局,保持天然气安全利用。
二是扩充电力供应保障能力。要积极应对全市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和自给率较低的形势,科学规划构建安全高效的电力保障体系,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驾续航。加快天然气发电项目规划和投产步伐,提高本地电源支撑能力;推动储能项目建设应用,缓解电力负荷峰谷差异较大给发电和电力调度造成的困难,确保电厂稳定运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智能电网规划建设,推动源网荷储一体的微电网建设,在合适的地区探索“风光电+工业旅游+教育”发展;扩充西电东送通道能力,积极使用外购水电等清洁能源;适度提高电网接入外线配套建设进度,提升电力获得速度。
三是发展新型能源+智慧能源体系。在新型能源技术领域,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是新能源的主力军,要加快培育新型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推动风光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电动汽车和氢能等技术进步、先进核能产业发展等;在智慧能源技术领域,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推动互联网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先进电网技术、储能技术深度融合,提升电力调度效能;同时加强新型能源和智慧能源的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新型能源为能源形态和能源结构主体、以智慧能源为能源管理和能源技术核心的能源体系。
(三)加大科技研发和合作交流,加速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技术创新既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最有效的路径,既需要材料、能源和工艺方面的更新迭代,也需要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挖潜提效。广州在实现“双碳”目标上要在全省领跑,需在科研与合作方面下大力气。
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低碳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上加大财政支持,推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做好产业和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争取在天然气水合物、清洁能源的储能、电动汽车、新材料、芯片制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合作交流。在绿色低碳的前沿技术方面,携手其他发展较好较快的国家或地区,在基础科学、重大工程、信息交流、政策协调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国内较不发达地区转移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要有前瞻性思维。碳中和是目标,碳达峰是过程,广州能源需求较大,生态碳汇资源有限,可提前储备部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负排放技术作为托底保障。目前碳捕获和固定技术仍处于示范应用阶段,成本高昂、可靠性程度不足,亟待突破,如果技术进步使得该类技术可以像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一样,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四)强化宣传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民低碳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在这一系统性变革中,要进一步强化宣传舆论示范引领作用。
一方面加强社会宣传。一是提高全民节能降碳意识,增强公众践行低碳生活的内生动力。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加大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二是提升居民群众对新型能源认识,增进理解支持。在发展垃圾焚烧发电、风电、核电、氢能等新型能源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居民群众缺乏足够的认知,各地均出现过居民抵制的情况。要发掘新型能源存在的价值意义,厘清其带来的便利与影响,通过宣传消除群众对某些新型能源安全性方面的顾虑,减弱某种本能的抵触心理,获取大家的支持。三是创新方式途径,增强宣传效果。开发一批传播度广、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的图片、音频、动漫等科普宣传作品,讲清降低碳排放的利害关系,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普及相关政策、科学知识,积极传播正能量。
另一方面引导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发挥好党政机关的表率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开放有条件的屋顶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出台企事业单位“绿电”消纳政策,以合适的方式扩大碳排放权交易面,加快落实新能源项目补贴奖励等,促进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到节能降碳工作中,营造主动减排的良好氛围。
①能源消费强度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费的能源。
② 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