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 无障碍

  • 微信

    • 关注•广州统计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 关注 · 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 长者助手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业务 > 数据解读

厘清内部发展脉络 探索广州工业中长期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2-04-18 来源:本网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高频次提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强调,要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广州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要着眼实体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制造业立市”。回顾过去几年,广州工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保持了较强的增长韧性和发展动力,为广州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经济不断向高质化发展,广州工业迈进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广州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虽在2021年有所提升,但尚未根本改变十多年来持续下滑的态势。对照广州“十四五”发展蓝图,展望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远景目标,广州工业未来可期,但也任重道远。

  一、广州市工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制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必须向当地地方统计部门报送月度、年度统计报表,从而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全面调查;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采用抽样调查监测其发展趋势。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超过9成,下文主要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一)行业门类齐全,企业分布较为合理

  广州工业发展根基扎实,拥有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由于我市不属于典型资源型城市,41个工业大类中,除了涉及采矿的6个行业大类没有生产活动,其余35个行业大类均有企业布局。截至2021年底,广州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97家,企业户数较为集中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9.8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9.1%),纺织服装、服饰业(占7.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7.25%),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占7.11%)。

  2021年,35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工业行业大类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5大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万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一半,达50.3%。

  (二)总量规模全省第三,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过半

  多年来的稳步发展,广州工业规模和竞争力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工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2021年,广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567.18亿元,同比增长7%,增加值5086.22亿元,同比增长7.8%。增加值规模在省内排名第三,落后于深圳(9490.12亿元)和佛山(5442.13亿元),占全省(37453.05亿元)的比重为13.6%。在国内省外主要城市中,落后于上海、苏州、重庆等城市。

  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广州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扎根久、分布广、贡献大。2021年,广州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46.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2.0%,规模大于国有工业和民营工业。回观民营工业,随着各种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地见效,广州民营工业企业发展迅速。202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40.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8%,比2020年提升1.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

  (三)龙头企业大致稳定,品牌创建取得新成效

  广州工业底蕴深厚,多年积累成就了不少带动力大、竞争力强的企业,创建了不少响当当的品牌。从企业收入排行上看,在2021年中国制造业500强排行榜中,广州企业占据8席。对比2018年,上榜数量持平,广汽集团退后1位,居第15位;广州医药集团上升18位,居50位;由广钢、万宝、万力三家老牌国企联合重组形成的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位居119位(2018年万宝居229位,广钢居360位);新晋企业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居158位;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位次不变,居174位;整合立白集团的广州立白凯晟控股有限公司位居340位(2018年立白集团居311位);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升43位,居410位;新晋企业欧派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居444位。2018年居296位的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退出排行榜。

  从企业品牌排行上看,2021年中国品牌500强中,广州占据21席,其中,12席为工业产品品牌,如南方电网(第49位),广汽集团(第50位),天赐材料(第146位)、广药集团(第155位)、 小鹏汽车(第188位)、视源股份(第202位)和白云山(第213位)等,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估值均较高,广州创建品牌效果显著,上榜品牌数量逐年增加。

  广州一直以来重视工业企业培育工作,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2018年净增1622家,增长率为34.7%,年均增长10.4%。其中,大型企业162家,占2.6%;中型企业602家,占9.6%;小型企业4946家,占78.5%;微型企业587家,占9.3%。小型企业仍是广州工业企业的主体,从目前数据来看,近年新增的企业体量还不大,多为小微型企业,成长空间有待进一步激发。

  (四)新动能持续增强,对工业的支撑力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广州积极布局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培育了一批高能级、高水平的产业项目,相关产业发展态势表现亮眼,成为广州工业增长的重要动能。

  202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53.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8%,比上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受益于乐金系和超视界等超高清视频显示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一大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38.15亿元,同比增长34.7%;第二大行业医药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23.1%。  

  2021年,广州“3+5”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44.27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具体产业看,“3”——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174.29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八大产业的56.5%;“5”——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发展有所分化,数字创意产业乘政策东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8%,在八大产业中发展最快;新材料与精细化工,轨道交通2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9%和6.4%,略低于平均水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智能装备与机器人2个产业工业增加值有不同程度下降,同比分别下降2.2%和8.3%。  

  二、广州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分析

  (一)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工业总产值前五大行业,合计占比达57.4%。

  汽车制造业:当之无愧的广州工业第一大行业。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17.9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1%。2018-2021年四年来,汽车制造业占全市比重虽有所回落,但总体上保持在四分之一强的稳固地位,年均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2021年整车产量将近300万辆,占全国整车产量的11.3%,连续三年整车产量居全国城市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之城”。近四年汽车企业产销率均稳定在95%以上,三大外资品牌汽车企业年产值超千亿元,加之广州本地车企——广汽乘用车集团,多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汽车制造企业不断聚集,产业链逐渐完善。从细分行业来看,整车制造业由于进入门槛高,2018-2021年仅增加企业2家,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24.73亿元,占整个汽车制造业的65.8%,2018-2021年均增长3.0%;汽车用发动机制造业发展较快,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6.23亿元,占整个汽车制造业的8.1%,2018-2021年均增长8.6%;汽车零配件企业聚集度不断提升,2021年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11家,比2018年增加3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82.44亿元,占整个汽车制造业的25.9%,2018-2021年均增长3.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益于数字化发展规划,以及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产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较快,成为广州工业第二大行业。多家龙头企业年产值均超百亿。2021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81.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4%。2018-2021年四年来,占比稳中有升,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8.9%,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电子器件制造业占比最高,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87.51亿元,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34.4%,2018-2021年均增长6.0%;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次之,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9.30亿元,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17.4%,2018-2021年均增长12.3%;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占比为16.7%;计算机制造业占比为9.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受益行业从传统模式到互联网融合模式的转变,作为拥有将近1900万常住人口,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超大型城市,广州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21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62.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2018-2021年四年来,占比保持平稳,年均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6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电力供应业增速最快占比最高,2021年有规模以上企业23家,比2018年增加1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70.18亿元,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89.1%,2018-2021年均增长8.3%;电力生产业发展平稳,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6.04亿元,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10.0%,2018-2021年均增长2.8%;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所萎缩,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02亿元,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比重不足1%,为0.9%,2018-2021年均下降4.9%。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外资最早布局广州的行业之一,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良好,以宝洁、高露洁为代表的企业带动立白、浪奇等本地企业较快发展。基于行业的良好发展基础,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成为广州工业第四大行业。天赐材料、蓝月亮、完美日记、丸美股份跻身全国500强品牌榜。2021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9.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2018-2021年四年来,占比虽有所回落,但仍是广州重要的千亿行业之一。从细分行业看,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占比将近一半,2021年有规模以上企业328家,比2018年增加189家,企业数量成倍数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646.66亿元,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49.4%,2018-2021年均增长2.0%;占比超过10%的细分行业还有专业化学产品制造业(15.2%)、合成材料制造业(15.1%)和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业(14.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广州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主要为空气调节器,以及电缆、电机等中游产品,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等地家电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带动广州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发展提速,工业总产值规模居广州工业各行业第五。2021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2018-2021年四年来,占比逐年小步上升。从细分行业来看,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占比最大,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2.63亿元,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31.0%,2018-2021年均增长7.6%;家用电力器具制造占比次之,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5.64亿元,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28.8%,2018-2021年均增长9.1%,前两大细分行业合计占比将近六成,达59.8%;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和照明器具制造业占比分别为16.9%和8.7%。

  (二)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成为发展快、后劲较足的五大行业,年均增长均超6%。

  2018-2021年,因政策利好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影响,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年均增长2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9%)较快增长。除该三个行业外,因行业自身发展优势、企业发展整体技术层级提升和特色发展等推动,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成为广州近年发展速度较快的五大行业。

  医药制造业:广州多年来高标准超前布局生物医疗、生命健康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两城一岛”为核心,健康医疗中心、国际健康产业城、国际医药港等产业特色园区协调发展的“三中心多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格局。拥有全国最大的制药企业集团——广州医药集团,培育了白云山、潘高寿、何济公等知名品牌。2021年医药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28家,比2018年增加4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9.37亿元,比2018年增加174.78亿元,年均增长13.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9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生物药品制造业发展最快占比最高,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30.8%,2018-2021年均增长42.4%;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和中成药制造业占比均超过25%,分别为27.4%和25.7%,2018-2021年均增长7.2%和9.9%;疫情影响,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发展迅速,2021年工业总产值29.94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6.1%,2018-2021年均增长37.8%。

  专用设备制造业:受益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设备需求的增加,以及医疗器械等设备需求蓬勃增长,专业设备制造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市场主体不断充实。2021年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85家,对比2018年,将近翻番;实现工业总产值487.71亿元,比2018年增加231.23亿元,年均增长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快速上升,由2018年的1.41%提升到2021年的2.16%。从细分行业看,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四年间增长超两倍,从2018年27家到2021年的84家。传统行业设备更新换代加速,带动印刷、制药、日化及日用品生产专用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和皮革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环保、邮政、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工业总产值较高增长,2018-2021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0.9%、14.4%和13.5%。

  仪器仪表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中游,产品多作为投入品继续参与生产,根据广东省2017年投入产出调查结果,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品80.6%作为其他行业中间投入,只有不到20%的产品作为最终消费品投入市场。调查显示,调查的142个部门中,128个部门对仪器仪表产品有需求,仅金融部门、社会工作部门、新闻和出版部门,纺织服装服饰部门等14个部门对仪器仪表产品没有需求。近年来,工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仪器仪表需求的快速增加。2021年仪器仪表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8家,比2018年增加4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82.42亿元,比2018年增加107.09亿元,年均增长7.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广州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已集聚大型船舶企业40多家,以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形成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邮轮及船舶相关产业集聚区。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入选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名单,具有较强的首台首套能力,广船国际在成品油轮,文冲船厂在支线集装箱船、挖泥船等细分市场稳扎稳打发展,形成国内行业核心优势,文冲船厂交付全球最大双层变轨滚装火车船。2021年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3家,比2018年增加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88.09亿元,比2018年增加84.36亿元,年均增长7.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8%,比2018年提升超过1个百分点。

  家具制造业:广州大力打造定制之都为家具制造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政策利好叠加市场需求增加加速广州家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本地家具企业欧派家居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目前,广州已聚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家具制造企业,培育出欧派、索菲亚、尚品宅配等高端定制家具品牌。2021年家具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44家,比2018年增加4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57.40亿元,比2018年增加103.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8%,比2018年提升1.39个百分点。

  (三)医药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为利润率高的五大行业。

  从2018-2021年四年行业平均利润率来看,除了规模较小,受价格影响较大以致利润波动大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年均利润率16.2%)外,医药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成为广州工业利润率较高的行业。

  医药制造业:近几年来,广州医药制造业利润率较为平均,保持在15%以上,新冠疫情后,广州本地药企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利润率不降反升。2018-2021年,医药制造业年均利润率为17.06%,居各工业行业之首。从行业细分来看,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两个行业不断扩展海外市场,2021年,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8.0%和30.8%,比2020年提升5.8个和9.6个百分点。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广州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饮料制造为主,占比超过9成,2021年产值占比达到91.2%。随着饮料行业不断发展和成熟,逐渐改变了以往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竞争无序的局面,饮料企业集团化发展,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广州饮料制造企业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和广州统一企业有限公司年产值均超50亿元。2018-2021年,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年均行业利润率为14.67%,除了2021年利润率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利润率均不低于15%。近年来,广州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产销比逐年提升,2021年为96.6%,目前多数企业处于低库存甚至零库存优质生产状态。  

  家具制造业:随着我国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家居环境美观度、舒适度、健康时尚等方面需求,量身定做家具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与此同时,近年来大力推行家具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生产、力促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注入个性化时尚元素后,以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基本形成订单式生产模式,并已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21年广州家具制造业产销率超过100%,达到100.3%,拉动企业盈利能力处于较高水平,2018-2021年,年均利润率为9.5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65个百分点。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广州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以木材加工和木制品制造业为主,2018-2021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为9.2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36个百分点。数据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2020年利润剧增主要是因为2019年底蔓延至2020年的木材价格暴涨引致,一般年份企业利润率稳定在2%-4%之间,利润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几年,行业的扩张进入了停滞期,细分行业中,2021年人造板制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对比2018年无增加;木质制品制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对比2020年无增加;近年来唯一的一家竹、藤、棕、草等制品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因业务萎缩产值不达标准,在2020年退出规模以上统计数据库。

  专用设备制造业 :广州专业设备制造业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2018-2021年,行业利润率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年均利润率为9.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2021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82.69亿元,占销售额的18.1%,比2020年提升1个百分点。


  (四)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研发投入比例高的五大行业。

  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研发的重要领域,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后,广州医药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抢占中高端市场份额。2019-2021年,广州医药制造业每年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在4%以上,特别是2021年,占比更是达到9.1%,高出当年全市平均水平7.37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年均增速达到40.1%,2021年高达71.0%。

  化学纤维制造业:2019-2021年,广州化学纤维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4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91个百分点。数据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在逐年下降,从2019年的4.29%,到2020年的3.40%,到2021年的2.83%,年均研发费用投入增速仅为2.0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4.78个百分点。

  仪器仪表制造业:2019-2021年,广州仪器仪表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79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年均增长55.4%。仪器仪表制造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带动行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2018-2021年,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4倍,从2018年的80.3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90.30亿元。

  专用设备制造业:2019-2021年,广州专业设备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3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78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年均增长33.1%,带动行业增加值率逐年提升,2020年行业增加值率为28.8%,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比2018年提升2.5个百分点。增加值率的提升,从行业层面看,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从企业层面看,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提升,附加值增加,投入产出效果向好。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019-2021年,广州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9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41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年均增长32.4%。多年来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使得行业智能化布局较为完善,大中型企业基本普及利用工业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小微型企业前进步伐也正在不断加快。

  三、广州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广州工业基础扎实,对工业重要性已形成共识,叠加制度优势为广州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重视工业发展,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到2017年提出“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十二次市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筑牢实体经济根基”,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明确“制造业立市”。目前“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广州各级政府也均身体力行践行该理念。截至2021年底,广州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97家,数量相当于国内中等偏下省份水平;产值规模2.26万亿在国内主要城市中排位靠前,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具有开放和创新的先发先行优势。特别是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之后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广州经济可以率先恢复并稳定增长,体现出广州经济强大韧性,抓好工业生产,广州完全有条件、有底气、有能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二)外部看,各地不断烘托工业“脊梁”地位、大力度开展工业布局,给广州工业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各国及国内各地市均意识到制造业是强国之本,纷纷发力提升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国际上,金融危机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后,发达国家“让制造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2018年发布《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指出,先进制造业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引擎和国家安全的支柱;德国在《德国2020年高技术战略》中,将德国工业4.0计划列入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日本设立智能制造参考框架,通过工业物联网、机器人革命计划、工业价值链计划来巩固日本制造国际地位。从国内先进城市上看,上海“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696”产业规划,即“六大重点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信息通信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兴数字产业),“六大未来产业”(光子芯片与器件产业、基因与细胞技术产业、类脑智能产业、新型海洋经济产业、氢能与储能产业、第六代移动通信产业)。重庆市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实现3万亿元,要培育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五千亿级汽车、三千亿级装备、六千亿级材料、五千亿级特色消费品、千亿级生物医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深圳在2021年再次强调“制造强市”口号,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杭州在2019年发布新制造业六个倍增计划,力促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双引擎驱动。苏州全力培育创新高峰企业、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道路。国家及地区间工业布局竞争的加剧,导致广州工业企业流失风险加大,从近年数据看,制造业迁出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制造业企业净迁出 135户(迁出221家,迁入86家)。

  (部看,工业弱项仍然存在,发展后劲补给不足,给广州工业占比不断提升带来不小的挑战。从重点产业链看,仍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不足,产业高端环节低端等问题。汽车产业的高端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电子车身稳定系统、四驱系统、控制系统、高速轴承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依靠国外采购,汽车产业集群“大群弱链”特征突出,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受挑战;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产业中的4K图像传感器芯片和显示驱动芯片等核心部件尚未实现本地化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占比过低,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3307亿元,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约210亿元,占比仅6.4%,“产业高端、环节低端”特征明显。从行业结构看,一枝独大现象愈发明显,工业经济过度依赖汽车产业发展,容易出现一荣全荣,一低难补的状态,对于产业链条长、区域协作明显的汽车产业,在遭遇外部不确定因素,如突发疫情的发生,容易导致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可控,引发全市工业经济的较大波动。先进制造业占比相对省内其他城市较低,产业结构高质度不够,2021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9.31%,远低于深圳、惠州占比。“3+5”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3.6%,占比偏低。从发展后劲看,投资乏力,实际投资额略显滞后。近年招商引资的制造业项目比重总体偏低(2021年1-12月注册制造业项目占全市注册项目的20.8%,占比较上年下降9.6个百分点)。从引入的项目看,体量相对较小、实际投资额未达计划投资额等,导致工业投资难以大幅度增长,亟需招引一批新的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企业接续有待加强,目前全市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家,与上海(262家)北京(257家)、深圳(169家,计划单列市单独参评)等城市差距较大。从目前数据看,近年来,广州工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虽整体稳中有升,但对比GDP增速,仍显滞后,“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加速下降,2021年仅为23.5%,占比低于苏州、深圳、天津、重庆、上海等一线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与领先的一线城市差距在不断扩大,与追兵的二线城市差距不断缩小,使得实现广州工业占比不断提升的目标存在不小挑战。

  四、广州工业中长期发展路径选择

  (一)瞄定发展目标定路径,强化工业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确保政策有效高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工业贡献广州超过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照十二次党代会和2022年政府工作目标,“工业占比保持稳定”,“尽快实现工业占比25%以上”,应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保持和优化工业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和引领作用。一是要提高工业发展的组织力度。加强市级统筹,充分利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加强各部门、国有企业、投资机构之间协同互动。二是要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对相关部门、区和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工业投资占比、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等指标的考核,激发争先进位干劲,形成比学赶超氛围。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做优工业营商环境。相关部门要按年度(季度)将广州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梳理成册,并在政府网站专栏发布;继续提高资金投入生产领域的效率,为工业项目的融资提供更多便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重大工业项目落地、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首发上市等提供梯次扶持。四是要重视企业家引导。积极开展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表彰、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工业、尊重工业的良好氛围,让企业家专注实业,创建品牌,打造百年名企。

  (二)瞄定产业现状定路径,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是短期发展先锋队,有产业比较优势的医药制造业、以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新型都市工业是中期发展王牌,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是长期发展后手棋。对广州工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做到保现有大、做现有优,谋未来势。对短期发展重点,要基于现有重点行业,找准增长点、着力点,利用规模优势,实现短期见大效;对中期发展重点,要基于现有优势行业,精准规划做优做强,弯道超车并实现领跑;对长期发展重点,要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厚积薄发,推动全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实现广州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短期发展看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产业。一是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广州一直布局的细分产业,广州拥有新能源汽车三大“造车新势力”的小鹏汽车,小马智行拥有当前汽车领域最前沿技术之一的无人驾驶技术,广州政府正在加快布局智能有序充电插座系统等,但也应看到,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仅占全国的4.1%,远低于传统车型产量占比,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也偏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州大有可为。二是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产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前沿产业,广州布局早,产业规模大,乐金OLED、超视界等百亿级项目建成投产,面板产能全国第三,获全省唯一省市共建超清视频(4K)产业基地;广东聚华印刷及柔性显示大尺寸显示屏印刷制备技术世界领先,柯维新数码研发的AVS2 4K超高清编码器助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国内首个超高清卫星电视频道,维信诺1Hz低功耗AMOLED显示屏国内首款;超高清数字内容“一山一港”(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广州媒体港)等产业载体加快建设,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快速发展可在短期内推动全市工业较快增长。

  2.中期发展看医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深化转型升级的传统制造业,重点关注生物医药产业、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依托“定制”而快速增长的新型都市工业一是广州医疗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底,广州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50家,其中,综合性医院有289家,在国内主要城市排名前列。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早,基础优势雄厚,目前已聚焦现代中成药、细胞和免疫治疗等领域推进全产业链提升研发创新,加之《广州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修订)》、《广州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 年)》等政策加持,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好,潜力大。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广州“3”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在广州“3+5”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中给予明确定义,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发展方向。其中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广州在其应用领域已具备比较优势,建成了广东省唯一量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生产线,初步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和材料方面初步形成了规模集聚效应,要利用这一领先优势,基于《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推动广州建成“一核两极多点”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格局,重点在高端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宽禁带半导体、封装测试等领域发力,满足新能源智能汽车、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对于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的庞大需求。三是在广州打造全球定制之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的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异军突起,结合新技术转型升级、结合新消费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在市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大环境下,借“定制”之风,扭转颓势,生产稳步增加。下来应继续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绘制新型都市工业新样板。

  3.长期发展着眼全行业,重点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继续深化实施广州“5686”工作推进体系,全力打造“五大支柱”“六大行动”“八大提质工程”“两城两都两高地”(“5”是指升级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等五大支柱产业;“6”是指开展“智车”“强芯”“亮屏”“融网”“健药”“尚品”等六大行动;“8”是指实施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产业链群、技术创新、主体壮大、湾区协同、三品战略、绿色低碳、营商环境等八大提质工程;“6”是指“两城两都两高地”,即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实现产品创新能力提升;21条产业链自主可控;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顺利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瞄定产业链现状定路径,解决断链卡链是关键,强链延链是重点,区域协作是支撑。高效推进已规划的21条重点产业链。捋清产业链条上下关系及其发展现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确保建立安全可控的产业链。首先是对产业链进行补短板,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加大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攻关力度;其次是锻长板,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聚焦汽车、计算机等优势领域深耕细作。最后落脚在区域协作,要正确看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要认识到地域间的一体化合作是发展趋势,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内循环建设时点,推进产业链群共建。发挥区域协作的最大效用,一是要统筹各区产业规划和政策,形成良性发展的内部产业布局。各地、各部门在土地使用、高精尖项目引进和布局,以及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规划上,均应本着“广州一盘棋”考量,坚决杜绝市内各区的无序竞争而产生的内耗效应,同时防止企业为了享受各种优惠政策而在市内各区之间迁移而影响主业的情况。二是打造产业集聚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要充分认识集聚才有竞争力,集聚才有稳定性,特别是对制造业,产业集聚就是产业招引最有力的名片,各区要专注各自优势产业链的打造,集聚上下游资源,引导集聚效应正向发展。三是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深化广深合作,推进广深国家、省实验室及工业创新基础研究的共建共享;利用广州土地优势,在南沙、黄埔、增城建设广深高科技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推动重点产业集群的共建发展。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充分利用接壤的荔湾、番禺等区域建设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继续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实现广清深度一体化;加强广湛深度协作,形成定位清晰、梯次分明、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区域协作发展体系。

  (四)瞄定基础优势定路径,让科技创新成为壮大广州工业竞争优势的强大依仗。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1》,基于全国 72 个创新型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广州位居第三,次于深圳和杭州。报告指出,广州总体上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有了前期良好的发展基础,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更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一是以市场需求来引领科技创新,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贯通。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州路径”,深入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积极开展重大专项部省市联动,推动优势科研力量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能源、新材料、深海、空天科技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力争形成一批领跑,并跑的原创性成果。面向全国,特别是属地高校院所高端人才(院士、珠江学者、学科带头人等)以揭榜挂帅的形式组建研发团队,通过政府和企业多方持续滚动资助,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企业研究院,打造体系化、任务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积极推动国产技术成果市场化,编制广州市创新产品目录。三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环华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环中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五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高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内生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争取推动更多国家优质科技资源及创新成果在广州布局;加大创新成果推广力度,强化政府采购和市场化应用,形成研发和应用相互促进的良好生态。

  (五)瞄定产业转型升级定路径,以建设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契机,谋划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制造新图景。随着“工业4.0”“工业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等目标的提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旋风刮进了工业领域,工业数字化转型时不我待,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近期,由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电子第五研究所等11家主要成员单位共同组建的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获批,落户广州,该中心整合了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审计工程中心和6个校企共建创新平台,汇聚了工业软件领域创新链、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系统国内优质资源。中心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工业软件关键共性技术、前瞻应用技术以及质量提升技术的研究,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目前,广州已有1家国家级、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充分利用这些创新中心,实施“智造计划”“定制计划”“上云计划”“赋能计划”,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更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仅有概念上的认知,对如何规划如何实现懵懂不清,针对这部分自动化、数字化认识不到位、程度不高的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建立创新中心与重点企业的对接机制,制定适合企业的数字化升级计划,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企业组织、设备及关键工序数字化。

  ()瞄定多业融合定路径,发展服务型制造,构建服务业和制造融合发展新体系。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共同发布《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2020年工信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清晰描绘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路径和远景目标,为我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指引。广州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培育服务型制造的良好土壤;广州企业对新技术适应能力强,创新氛围活跃; 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强力支撑,为广州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州工业应紧紧抓住这一优势,以国家服务型制造业示范城市试点为平台,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实现从加工组装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

  ()瞄定龙头企业定路径,实施链主企业“领航工程”,强化市场主体支撑,持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动能。支持“链主”企业吸引全链企业集聚,积极鼓励和完善市场主体,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促进全链企业协同发展。一是培育接续发展的企业梯队。在目前规模较大、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中优选“准千亿企业”“准五百亿企业”“准百亿企业”培育对象,通过争取总部资源、强化技术嫁接、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引入战略投资等措施,力争五年、十年后千亿、五百亿、百亿企业名单有明显扩容,甚至翻番。二是培育广州智造名企名牌。在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上设立“品牌创建流动站”,引导企业坚守工匠精神,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对设计、制造、营销、售后进行全流程质量控制,争创名牌产品、省市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不断提升广州智造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三是积极推动优胜劣汰。运用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成果,发挥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等工具的综合效应,对占用土地资源过多仍不达规上标准的企业,联合多部门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回购、重建、退出、奖罚等机制,优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瞄定国内国际双循环定路径,挖掘内需潜力,建设双向开放新高地。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持续推进工业全面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新空间。一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聚焦中短期重点发展行业和长期规划方向,以及发展短板领域,扩大有效投入,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二是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以消费市场的提档升级倒逼工业企业以需求为导向迈向中高端,促进汽车、家具等传统消费扩容提质,引导工业企业重视从内需中寻找机会,适应国内消费需求,挖掘市场潜力。三是整合产业链资源。以产业集聚功能区为载体,引导粤港澳大湾区甚至整个国内市场的工业联动发展、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可控、国内市场循环畅通的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将“一带一路”作为产业输出的战略载体。面对北欧紧张局势,要紧紧依托“一带一路”,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抢抓“双循环”机遇,放大南沙自贸区政策集成和开放优势,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配套企业联动“走出去”,有效带动广州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等优势产品,以及医药产品、电气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全球化发展,引导广州的制造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品牌渠道能力在当地扎根。

  (九)瞄定双碳双控定路径,建设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安全制造新体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在推动制造业节能减排、重点行业降碳基础上,以高端化、智能化、清洁化为方向,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减排降碳激励约束机制。围绕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重点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严格限制“两高”新上项目,持续推进去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坚定不移地优化产业结构。二是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大对绿色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认定,探索创建“近零碳排放”企业和园区。三是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结合广州产业优势,重点推进企业开展工业绿色设计、开发绿色设计产品,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带动上下游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四是鼓励优势传统产业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等共性技术,积极开展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五是发挥好广州碳排放交易所作用,促使控排企业增强碳资产意识,充分发挥碳市场对减排温室气体、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促进广州碳排放目标的完成。

  (十)瞄定发展后劲定路径,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持续补充广州工业源头活水。项目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也是工业持续发展的重大保障,必须夯实项目为王的理念,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招引和建设,特别是百亿元以上项目。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招商队伍,提高招商效率,力争做到到建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项目建设不断档。特别要把握好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央企加速外迁的机遇,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央企及军工企业的对接,主动筹划和争取更多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和重特大项目落地,以及央企集团总部、二级三级总部或业务板块总部落户广州。二是精准靶向招商。围绕广州中短期及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招商引资靶向目录,指导各区基于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围绕本地区产业特色、在市、省乃至全国产业布局中的地位,有针对性开展项目招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投资,切实形成各区错位竞争、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三是解决招商引资的堵点痛点。解决土地难题,优化工业用地规划,引进民营资本在外围城区利用农民留用地加快投资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加大村级工业园改造,腾挪更多工业用地、用房,在短期内形成优先满足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园区、场地、标准用房。解决资金难题,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通过国企带动,引导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特别是大国企、强国企主动参与到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项目的招商中,通过国有和社会资本合力聚集助力优质制造业加快导入。四是强化考核跟踪。在产业主管部门考核中增加工业项目招引和服务权重,总结推广富士康招引的“广州速度”模式和百济神州“投贷联动”模式;市级产业主管部门应全程参与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并对后期建设、运营等做好全程指导。特别是对已经落户的项目,要按旬、按月调度,重点督查,采取有效措施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前期,在稳步推动“十四五”目标顺利实现的进程中,广州应坚定“制造业立市”的总基调,以推动工业现代化、率先走在全国前列、稳步提升工业占比为目标,努力促进工业在广州经济发展中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执笔:方越峦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