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 无障碍

  • 微信

    • 关注•广州统计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 关注 · 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 长者助手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业务 > 数据解读

2007年广州市人口发展简况

发布时间:2008-04-08 来源:本网 字体:【

  2007年广州市人口控制与发展形势继续向好,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明显“人口红利”时期,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广州创造了和谐、宽松的人口环境。

  一、常住人口总体情况

  2007年末,广州市常住总人口为1004.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12万人,增长3.0%。出生率为9.45‰,低于全省出生率(11.96‰)2.5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 4.20‰,低于全省(4.66‰)0.4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常住人口保持稳定低速增长。

  2007年末,广州市常住总人口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比重为10.6%,比上年末的10.5%上升0.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为82.17%,比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3.14%)19.03个百分点,城镇化程度较高。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1人,其中市区(十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76人,是全市人口密度的1.68倍,是县级市的6.29倍(县级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62人)。从人口密度来看,广州市区人口分布不均匀(见表1),人口密度较大的有越秀区(30364人/平方千米)、 海珠区(14619人/平方千米)、荔湾区(12325人/平方千米)和天河区(11611人/平方千米),均超过10000人/平方千米。市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南沙区365人/平方千米。全市人口密度最小的是从化市258人/平方千米。

  

表1       2007年末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分布情况

 
地区      
土地面积      
(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万人)      
户籍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户籍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全市合计      
7434.40      
1004.58      
773.48      
1351      
1040      
市区      
3843.43      
874.73      
636.77      
2276      
1657      
荔湾区      
59.10      
72.84      
70.48      
12325      
11925      
越秀区      
33.80      
102.63      
115.84      
30364      
34272      
海珠区      
90.40      
132.16      
90.79      
14619      
10043      
天河区      
96.33      
111.85      
69.00      
11611      
7163      
白云区      
795.79      
162.29      
77.65      
2039      
976      
黄埔区      
90.95      
30.03      
19.55      
3302      
2149      
番禺区      
786.15      
149.58      
97.51      
1903      
1240      
花都区      
970.04      
72.86      
63.93      
751      
659      
南沙区      
527.65      
19.24      
14.86      
365      
282      
萝岗区      
393.22      
21.25      
17.16      
540      
436      
县级市      
3590.97      
129.85      
136.71      
362      
381      
增城市      
1616.47      
79.00      
81.80      
489      
506      
从化市      
1974.50      
50.85      
54.91      
258      
278      
 

  二、户籍人口发展特征

  (一)总量持续增长

  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773.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76万人,增长1.7%,增速上升0.3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我市户籍人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见图1)。除2002、2003年以外,其余各年户籍人口增量均超过10万人。“十五”期间(2001-2005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4%;“十一五”的前两年(即2006年和2007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5%。

  

 

  在全市户籍人口中,市区人口为636.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11.4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为82.3%;两个县级市人口为136.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1.32万人,比重为17.7%。户籍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见表1),人口最多的是越秀区115.84万人,最少是萝岗区仅17.16万人。越秀、荔湾和海珠等中心城区的户籍人口密度均超过10000人/平方千米。

  (二)人口性别比进一步优化,低年龄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

  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中,男性为394.2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1.0%;女性为379.21万人,占49.0%;人口性别比[1]为103.97。近年来户籍人口性别比一直保持着平稳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106.20下降到2005年的104.75,“十五”期间下降了1.45个百分点;再从2006年的104.31下降到2007年的103.97,下降了0.3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人口性别比正逐步恢复到正常的性别比范围,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状态已基本得到了缓解。

  从分年龄性别比看,1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性别比基本正常,而0-14岁少年儿童组的性别比高达115.62,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部分家庭重男轻女现象依然严重,对男性出生人口偏好,从而影响了自然生育规律,造成低年龄人口性别比偏高。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低水平

  2007年全市户籍人口的出生人数为7.13万人,死亡人数4.25万人,自然增长2.88万人。出生率为9.30‰,死亡率为5.55‰,自然增长率3.75‰。我市自然增长率保持在4‰以下的低增长水平。

  全市迁入人口15.97万人,迁入率为20.82‰,比上年上升了1.11个千分点;迁出人口5.54万人,迁出率为7.22‰,比上年下降了0.56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为13.60‰,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

  (四)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黄金时期,“人口红利”赢得经济快速发展机遇

  2007年末,全市常住户籍人口(户籍人口中已落常住户口的人)为770.19万人,其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111.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55万人,占常住户籍人口的14.5%。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583.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70万人,比重为75.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5.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4万人,比重为9.8%。老年人口比重高于7%的老龄化国际标准2.8个百分点。

  少儿负担系数为19.13%,老年负担系数为12.98%,总负担系数为32.11%,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负担32.11名非劳动年龄人口(19.13名0-14岁少儿人口和12.98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年来,我市常住户籍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少儿人口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加的态势,总负担系数逐年下降(见表2)。我市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黄金”时期,也是“人口红利”时期[2]。

  

表2:2003-2007年人口负担系数                 单位:%
指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少儿负担系数      
23.68      
22.22      
21.07      
20.04      
19.13      
老年负担系数      
13.00      
12.98      
12.98      
13.00      
12.98      
总负担系数      
36.68      
35.20      
34.05      
33.04      
32.11      

  三、面临挑战

  (一)人口总量不断增加,承载空间日趋缩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城市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空间容量对人口总量增长的约束作用大大增强,人口总量增长的承载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我市的人口发展仍然处于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的阶段,按照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市的人口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但是如人口规模过大、增长过快,将超越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制约城市的发展,影响我市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每年的新增人口使我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更加紧张,生活能源消费迅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更加严重,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

  (二)人口地区分布不合理

  我市目前的人口分布呈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外围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的局面,虽然人口已经开始向番禺、花都等地区扩散,但是人口扩散速度较慢,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分布过度集中的局面。中心城区尤其是越秀、海珠、荔湾和天河人口密度过高,带来了交通、住房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村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带来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难以合理配置问题。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2007年,全市户籍人口的出生人数为7.13万人,比上年增长0.37万人,增长5.4%。其中男性3.81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41,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但相比正常范围(103-107)依然失衡、偏高。据市人口计生局资料显示,2007年,我市一孩出生性别比为109.55,二孩出生性别比为140.67,多孩出生性别比高达180.29。另一方面,外来暂住人口出生人口为6.57万人,比上年增加1.08万人,增长19.7%,增速远高于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出生人口增速。外来暂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0.06,也高于正常水平。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偏高,已使少年儿童的性别比超出了正常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影响未来的人口结构,在这批人到达婚育年龄时会产生婚姻挤压现象,并可能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四)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保障压力加大

  2007年末全市常住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9.8%,比上年末提高0.05个百分点,高于2007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8.1%)。老少比[3]为67.83%,比上年末上升2.95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35.46岁,比上年末增加0.33岁。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14.67万人,占19.4%,比上年末上升了0.9个百分点。从表3看出,近年来,我市户籍人口年龄结构在进一步老化,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年龄中位数也逐年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死亡水平、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庞大的中年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行列,老年人口将持续增加。随着全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规模,必将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冲击,给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

  

表3        2003-2007年常住户籍人口老龄化情况         

 
指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0       -14岁人口比重(%)      
17.3      
16.4      
15.7      
15.0      
14.5      
15       -64岁人口比重(%)      
73.2      
74.0      
74.6      
75.2      
75.7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9.5      
9.6      
9.7      
9.8      
9.8      
80       岁及以上占65岁及以上的比重(%)      
16.5      
16.8      
17.7      
18.5      
19.4      
老少比(%)      
54.88      
58.40      
61.57      
64.88      
67.83      
年龄中位数(岁)      
33.76      
34.31      
34.73      
35.13      
35.46      

  三、建议

  (一)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人口增长因素有两个,一是自然增长,二是迁移增长。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一方面需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改进、完善各项政策来调控人口迁移增长,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正确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有序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旧城改造,积极引导人口分布与城市空间发展和产业布局相协调。一要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要求,通过产业布局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二要控制旧城区开发强度,疏解人口和交通,稳步推进危旧房屋改造,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三要切实增强中心城区以外的地区的吸引力,加强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便利的商业网点和功能齐全的社区等的建设。四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网络,满足居民的交通需要,方便居民的出行。

  (三)遏止出生性别比升高趋势

  人口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会导致男性人口相对于女性人口的 “过剩”,降低人口再生产能力。为遏制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宣传教育活动,转变妇女生育观念,努力消除男孩偏好,转变“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二要依靠国家强有力法律法规作保证。努力提高妇女的社会参与程度,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地位,为女性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三要加强医疗技术整治与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对妊娠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要依法严格管理,对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老年人口照顾等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应对人口老龄化,一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二要切实加强农村老龄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办法,努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别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三要积极探索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形式,加快建设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完善老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执笔:陈婉清

  审核:冯俊 陈电雄

  [1] 人口性别比指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表示为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2] “人口红利”时期指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3] 老少比指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是:

  老少比=(65岁及以上人口数 ÷ 0-14周岁人口数)×100%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