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传统农业、城郊农业的广州农业已发展为都市农业。为了准确地掌握我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组成都市农业调查组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都市农业年度统计。本文所说的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通过农林牧渔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是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运输;农产品生产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一体化的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形成的高层次,高科技、高形态的绿色产业。现将2005年统计调查所掌握的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1.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我市加大了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力度面向市场发展精品农业。其中蔬菜水果向特色种植、养殖业向特种良种养殖,水产品生产向高新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占领多层次消费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产出特色农产品产值82.4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37.36%。其中蔬菜26.66亿元,禽类10.75亿元,水产品8.27亿元,分别增长5.2%、4.5%和17.04%。特色农产品新品种不断增加, 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新的市场,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近年来,我市以强劲的科技支撑着农业的发展,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性和共性问题,引进、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农产品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到2005年末,我市104家高新技术农业企业(经济组织)产出高新技术农产品544个,引进、培育种植养殖业新品种698个,引进农机新品种5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63个。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90%。全年完成高新技术农业总产值24.21亿元,其中农业12.03亿元、渔业5.95亿元,分别增长4.72%、10.07% 和32.26%。在农业生产对优质良种的巨大需求下,我市种子种苗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全年农业种子销售额达到了11.9亿元,种苗销售额0.5亿元,渔业种苗1.12亿元。我市打造种子产业,为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观光休闲农业异军突起,农业生产呈多样化。观光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业生产为依托,既具有农业生产功能,又与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娱乐、农业科普、农产品品尝、水库垂钓等服务结合在一起的现代都市农业生产方式。如绿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等。2005年末全市观光休闲农业园67个,其中森林公园13个,占地面积2.31万公顷,从业人员0.05万人;各他类观光休闲农业园54家,从业人员0.43万人。观光休闲农业园全年接待游客494.18万人次,总收入1.56亿元。上缴税金748万元。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广州提供了绿色屏障,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为农村居民增加收入渠道,更重要的是把农业农村融进了都市化的进程,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4.生产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我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以此为主要载体,推进农业的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2005年末,全市有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881个。按组织类型分类,农业龙头企业39个,专业市场9个,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区)10个,其他经济组织或专业场823个;按产业类型分,水产类组织最多,达304个,占了34.5%,水果类146个、花卉园艺类140个,蔬菜和牧业分别为102个和91个。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年末拥有种养面积达39.28万亩,带动农户种养面积67.91万亩,期内带动农户8.53万户,年末吸纳从业人员达2.63万人,所带动农户从企业中得到的户均收入4494元。年末资产总额51.5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7.29%。累计投资额达38.71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34.71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8.12亿元,市场成交额159.22亿元,净利润3.18亿元,上交税金0.66亿元。统计资料显示,我市基本形成了适应现代都市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5.都市农业综合实力增强,社会效应不断扩大。通过多年的努力,广州都市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都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48.89亿元,增长8.12%;都市农业总收入达975.78亿元,都市农业增加值达292.40亿元,分别增长6.5%和7.4%。一是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平。到2005年末,农业产业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企业辐射能力分别达到15.7%和25.8%。全市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种养面积为年末耕地面积的20%,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品种498个。全市有效灌溉面积9.53万公顷,耕地水利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3%和66%。二是农产品竞争实力增强。全年农产品商品产值195.07亿元,商品率达到了88.34%,被抽中的大宗农产品,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食用安全率达到90%以上。三是都市农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80元,增长6.9%,农业劳动力日均价为37.14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22%。农村经济总收入1720.69亿,每百元农村经济总收入提供国家税收1.53元,上缴税金26.30亿元。加工本地农产品总产值528.08亿元.增长7.5%。实现利润7.91亿元,税收8.49亿元,分别增长6.3%和21.8%。涉农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13万人。都市农业综合实力增强,促进了卫生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提高,农民生活居住条件日益改善,文化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在提高农民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都市生态林业生态效应日益凸现。目前全市拥有林场11个,森林面积28.13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达13、33万公顷,生态林占森林面积的47.77%,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3%。都市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的发展,在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土壤保护、控制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成因
1.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策略。我市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根据自身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岭南水果、畜牧、水产、观光休闲等都市型特色产业,大大增强了都市农业竞争力。
2.以市场为导向,正确运用市场规律,是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动力。我市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十分注意流通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市场网络, 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以广州花博园、嘉禾生猪、江南蔬菜、黄沙水产批发大市场为主框架,以各级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地自建商贸城为网络,以农民购销为补充的四大市场流通体系。同时, 我市还把市场网络系统、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2005年我市四大中心批发市场交易额达22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
3.善于吸纳先进科学技术,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关键。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花卉研究中心以及其他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作用,注重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为现代都市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我市农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4.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切实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近年来,我市重点扶持生猪、家禽分割加工、荔枝保鲜、鱼类加工、蔬菜加工等多家龙头企业,覆盖国有、集体、股份制、外企、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在质量、品牌、科技、设施、规模、效益上起到了示范样板带动作用,推动了本地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我市还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科技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政策引导,项目推动,资金扶持等办法,加快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的建成,在引导都市农业在产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
1.经济优势。2005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达5116亿元,在国内各大城市名列第三,财政收入达371.26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各大城市居于前列,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广州发展都市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是政府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裕的资金支持。其次是假日经济在本地市场潜力大,给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区位优势。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在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有很深的腹地,同时毗邻港澳和东南亚,2000多年以来一直就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对外开放和港口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能起到辐射整个华南地区的作用,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3.基础设施优势。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各方力量努力,我市都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69.43亿元,其中,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1.04亿元,水利管理业完成投资0.19亿元。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我市发展都市农业提供通道。
4.科教优势。广州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和科研基地,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优势明显, 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手段先进,具有明显的综合科技优势,拥有包括农业在内的各方面技术、管理专家,国内外交流频繁。2005年市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全市高新技术农产品开发经费投入为0.51亿元,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效益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总体上来看,我市都市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并不多,且实力不强;全市从事农业生产户数47.54万户,占农村居民户数的59.1%,比重偏高。都市农业吸收的劳动力,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农业领域,在二、三产业相对较少。2005年全市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出现了亏损。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以农业企业生产单位为例,我市高新技术农业企业不多,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全市104家高新技术农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专利只有4项,授权数只有1项,距离都市型农业的要求还比较远。
2.管理水平亟待加强。从企业的层面看,受过专业培训、懂技术、善经营人才缺乏,经营管理不力,以致部分市民在休闲观光区乱摘乱采,践踏、破坏农作物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政府的层面来看,对都市农业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相对不足,需大力加强。如我市对农产品加工在产品标准、生产工艺、管理措施和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与国外差距明显,影响了都市农业的市场拓展。
3.农业风险较高。我市农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的约束明显。每逢飓风、涨潮等灾害,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深受其害。主要原因一是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具有自身天然的脆弱性;二是由于农业风险的高发性,商业保险机构不愿介入农业领域,而政策性农业保险迟迟没有到位;三是政府对都市农业风险实行的保障措施也有限,缺乏完善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4.资金投入不足。都市农业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个人自有积累资金和政府财政资金,金融机构由于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风险大、抵押担保能力差等特点而很少给予贷款支持,外资和社会闲置资金也很少介入农业领域,导致整个都市农业的投资规模较小。2005年,作为广州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仅为0.75亿元,只占当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0.05%。
四、加快发展广州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广州都市农业的基本思路
加快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要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快建设,加强协调,建成比较完备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二是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点。要做大做强七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绿色、特色、高新技术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结构布局。四是完善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五是夯实基础条件,建立支撑体系。包括完善都市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强化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多层次的都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都市农业质量安全体系等。
(二)促进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任务考核机制。一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都市农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是农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农业形态。发展都市农业是建设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现代化大都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确定目标,层层落实。要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统一规划、布局全市都市农业,市级重点做好市区农业用地规划及全市产业化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全市都市农业的主要目标和布局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发展都市农业的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各自扶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细化布局区块,完善产业和市场布点,并组织好分年度实施工作。市有关单位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对发展都市农业的综合协调和宏观调控,通过规划、引导、管理、服务,把都市农业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全市都市农业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三是要开展工作考核。建议市委、市政府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组建广州市都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都市农业的发展工作。将都市农业列入对区(县级市)经济综合考核或专项考核,采取一定激励措施,调动起各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加大资金扶持,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一是要确保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市、区(县级市)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方面,要以硬性规定确保财政对都市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设立都市农业发展资金,对一些较大的开发项目设立开发基金或者提供贷款贴息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类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广州建设。二是要鼓励国内各种社会资金投资都市农业。允许社会资金以合作、参股、独资等形式参与都市农业项目。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业发展银行的积极作用,研究制订扶持都市农业的信贷政策,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入,把结构调整的主动权交给农民,使之成为农业投资主体。三是积极引进外资进入都市农业领域。鼓励外来资本投入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来换取使用权、开发权和经营权,解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支持国外及港澳台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积极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对一些大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广州农业领域,在补贴和财政政策上适当予以倾斜。四是完善农业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支持、有关合作组织主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保险保障体系,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利用财政资金,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引导商业性保险介入农业领域,可以考虑商业保险公司介入时,把险种由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与都市农业相关的其他领域,提高保险机构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农业合作基金、股份合作社等非信贷方式直接进行融资。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都市农业持续发展。土地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城市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如何建立高效合理的农村土地制度,保证城乡土地有序、合理和充分利用,是城市和都市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合理制定农村土地规划。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合理安排土地中长期使用,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承包土地合理有序的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要从制定政策法规、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入手,建立符合我市城乡发展特点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一是要完善和强化国家土地法。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承包经营权主体、经营管理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明确集体土地流转主体范围,明确地方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在集体土地流转中的地位、职责、作用,并对集体土地受让主体权利、义务和用途方向等方面予以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二是要明确集体土地流转是一种物权行为,均须同时具备登记和交付。使农民以及全社会确立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是财产的意识,并受法律保护。三是要统一制订和颁发集体土地流转合同。集体土地流转合同应纳入合同法范畴,使之升化为有名合同、定型化合同,且在性质、基本条款、程序等方面定型化。集体土地流转合同既要明确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又要重点规范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违约连带责任,同时还要规范地方政府包括乡镇政府行为。四是地方政府包括乡镇政府要对资源包括对集体土地资源的调控和管理职能认真负起责任。但是这种调控和管理职能不等于可以取代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为此,必须改革以廉价土地换取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势,要将对集体土地资源的调控和管理的工作着力点,放在制定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具体实施办法,并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引导农民依法实行集体土地流转,从而达到既富了农民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五是要建立和健全集体土地评估和招投标的机构与制度。这是使集体土地流转公正公平的必要条件。要建立土地保障机制,建立集体农民保障基金,这一基金主要用于当出让土地的农民发生就业困难或病残时,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基金来源可以是地方政府从土地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也可以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基金收益、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中适当提留等。再次,要适当灵活处理土地的使用。要认真对照有关法律法规,针对广州城乡发展特点,适当灵活处理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如允许在非优等耕地或坡台地、河滩荒地、林地建设一些非出售性质的配套服务设施,而不要求土地变性;在政府协调指导下,鼓励外商或专业大户向分散经营的农户成片租用土地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再雇佣农民进行企业化经营等。
4.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龙头企业、大户和部分经营良好的农民要降低贷款门槛,解决融资难、发展慢的问题;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其上市融资。支持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贷款,积极开辟筹资渠道。三是减轻税费,缓解农业企业经营压力。对农业企业收购农产品进行加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开拓国外市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各类涉农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有偿服务活动实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减免农产品加工企业所承担的各类行政性收费。四是拓宽渠道,为农业企业吸纳人才和用工提供便利服务。优先办理农业企业招调、聘用技术与管理人才,积极为农业企业的季节性用工提供指导,支持农业企业招海内外各类高级人才、招收本市户籍农村富余劳动力并给予一定补助,鼓励农业企业派员到外地开展定向学习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5.加强环境政策引导,维持都市生态平衡。积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课题组组长:朱中华 胡重光
课题组成员:黄海鹰 林木钦 肖穗华 庞协力 朱展翔 熊刚初 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