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统计局农村处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力推动全市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据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7080元增加到2010年的12676元,年均增长12.4%,2010年同比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5396元增长到2010年的8987元,年均增长10.7%。圆满完成我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的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速7%的目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一)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带动农村居民就近就业,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5年的4217元增加到2010年的7776元,年均增长13.0%,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61.3%。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外出务工环境改善,务工人数逐年增加。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从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94.3%。二是我市连续多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我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2005年的每月510元调整为2010年的每月1100元。2011年3月我市将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每月1300元。三是我市逐年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收入水平。2010年全市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和在职农民工培训6.78万人次,其中本市农村劳动力4.72万人次。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稳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经营水平,着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由2005年的1685元提高到2010年的2050元,年均增长4.0%。其中,人均第一产业家庭经营纯收入1259元,比2005年增长6.1%;人均第三产业家庭经营纯收入700元,比2005年增长61.7%,年均增长10.1%。
(三)财产性收入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幅提升。我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由2005年的901元提高到2010年的2218元,年均增长19.8%。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12.7%上升到2010年的17.5%。人均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由2005年的296元提高到2010年的1145元,年均增长31.0%;人均租金收入由2005年的231元提高到2010年的999元,年均增长34.0%;人均期末金融资产余额由2005年的7739元增长到2010年的12797元,年均增长10.6%。
(四)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2005年的277元增加到2010年的632元,年均增长17.9%。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市连续多年提高离退休金、养老金标准。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为215元,比2005年增加156元,年均增长29.4%。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居民带来了如会议误工费、医疗补贴等形式多样的补贴性收入,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各种补贴收入为250元,比2005年增加145元,年均增长18.9%。三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落实惠农政策的力度,农村居民农业补贴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农业补贴收入为12元,比2005年增加10元。
(五)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2006-201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呈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2.4%,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9%。近三年我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从2007年以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逐年缩小见表1。
表1:近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对比表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9851 | 22469 | 25317 | 27610 | 30658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 | 8.6 | 13.2 | 12.7 | 9.1 | 11.0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7788 | 8613 | 9828 | 11067 | 12676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 | % | 10.0 | 10.6 | 14.1 | 12.6 | 14.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
| 2.55 | 2.61 | 2.58 | 2.49 | 2.42 |
二、“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1、“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农村居民饮食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农村居民饮食支出逐年提高。我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2332元提高到2010年的4126元,年均增长12.1%。二是农村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逐年优化。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05年的153公斤减少到2010年的108公斤;人均蔬菜消费量由2005年的110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116公斤;2005年我市人均消费猪肉、家禽、奶和奶制品、水产品分别为24公斤、13公斤、1公斤、15公斤,到2010年我市人均消费猪肉、家禽、奶和奶制品、水产品分别为24公斤、19公斤、3公斤、18公斤。三是农村居民在外饮食逐年增多。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由2005年的502元增加到2010年的892元,年均增长12.2%。
2、“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时尚化,衣着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200元提高到2010年的379元,年均增长13.6%。“十一五”期间,家用电器升级换代促进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大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265元提高到2010年的439元,年均增长10.6%。
3、“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地区交通状况显著改善,农村居民外出务工逐年增多,农村居民交通消费支出逐年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651元提高到2010年的1073元,年均增长10.5%。人均交通消费服务支出由2005年的151元提高到2010年的231元,年均增长8.9%。“十一五”期间,移动电话迅速普及农村家庭,农村居民通讯消费支出逐年提高,大幅提高了农村居民资讯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通讯消费服务支出由2005年的263元提高到2010年的385元,年均增长7.9%。
4、“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文化体育娱乐支出逐年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767元提高到2010年的1107元,年均增长7.6%。其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84元提高到2010年的149元,年均增长12.2%;人均文化体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106元提高到2010年的345元,年均增长26.7%。得益于减免义务教育费用政策,农村居民教育服务支出逐年下降。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服务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577元减少到2010年的518元,年均减少2.1%;人均学杂费支出由2005年的477元减少到2010年的316元,年均减少7.9%。
5、“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意识显著增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336元增加到2010年的465元,年均增长6.7%。
(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5年的38.66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43.67平方米。2010年农村家庭楼房面积占住房面积97.6%,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占住房面积97.5%,分别比2005年提高5.0个和3.0个百分点。2010年人均出租住房面积7.0平方米。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出租房屋租金收入为999元,占纯收入的比重达7.9%。租金收入已成为近郊农村居民一项主要的收入来源。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724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8元,年均增长10.8%;人均生活用水支出由2005年的38元提高到2010年的95元;人均生活用电支出由2005年的171元提高到2010年的352元。
(三)家庭耐用消费品品质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市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档耐用品及高档消费品不断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各种耐用消费品数量和品质大幅提升。2010年平均每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2.6部移动电话,以每户4口人计算,除去未成年人,几乎人均一部移动电话。30.0%以上的农村居民家庭拥有2台以上的空调机、摩托车、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家用电脑已基本普及农村家庭。半数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接入互联网的家用电脑,大幅提升了农村居民家庭信息化水平。生活用汽车和照相机等高品质耐用消费品也逐年增多,见表2。
表2: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2010年 | 2005年 |
洗衣机 | 台/百户 | 91 | 63 |
电冰箱 | 台/百户 | 95 | 71 |
空调机 | 台/百户 | 129 | 58 |
移动电话 | 部/百户 | 262 | 179 |
摩托车 | 辆/百户 | 110 | 134 |
生活用汽车 | 辆/百户 | 11 | — |
彩色电视机 | 台/百户 | 135 | 127 |
照相机 | 架/百户 | 38 | 17 |
家用电脑 | 台/百户 | 71 | 28 |
接入互联网家用电脑 | 台/百户 | 49 | — |
三、几点建议
(一)着力改善农村创业环境,鼓励农村居民创业致富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持续高速增长的潜力有限,而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缓慢。为确保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农村居民创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经营。打工只能实现温饱,创业才能带动农村居民致富。为鼓励农村居民创业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农村地区交通物流环境。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小额贷款金融业务,为农村居民从事家庭经营提供金融支持。三是继续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促进农产品流通和旅游餐饮业协调发展。
(二)着力扶持北部山区发展,缩小地域收入差距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仍然较大。我市北部山区农村居民收入明显偏低,仅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60%,因此,应加大力度扶持北部山区发展,缩小地域收入差距。一是加大北部山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继续改善交通通讯硬件设施。二是加大山区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山区劳动力外出务工,进一步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帮扶贫困户,鼓励山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山区农业生产。
(三)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控制物价上涨幅度
2010年,物价大幅上涨,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居民农业家庭经营收入,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村居民生活压力。进入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物价上涨将对低收入农村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困难。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粮食和蔬菜生产,保障基本农产品供应,控制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对于低收入的困难群众,应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执笔:喻松涛
审核:吕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