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 无障碍

  • 微信

    • 关注•广州统计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 关注 · 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 长者助手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业务 > 数据解读

2005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突破7000元

发布时间:2006-09-08 来源:本网 字体:【

  2005年,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据我市5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上年增长较快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增长,达到7080元,同比增加455元,增长6.9%。

  一.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及特点

  ㈠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我市各级政府积极出台各种有效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步伐,全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比上年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217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在本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2474元,比上年增加167元,增长7.3%;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1090元,比上年增加109元,增长11.1%。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8.4%提高到59.6 %,对全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79.9%。拉动人均纯收入增长5.5个百分点。

  ㈡收入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6806元,比上年增长7.1%,占全部纯收入的96.1%。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1730元,比上年增长22.0%,农产品产销率达到82.3%。统计资料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农村居民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人均纯收入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

  ㈢非生产性纯收入保持增长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非生产性纯收入1178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增长12.6%。主要是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收入,以及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保持增长。其中人均转移性纯收入和财产性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7%和5.1%。

  ㈣人均经营农业纯收入保持增长,经营二三产业的非农业纯收入下降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685元,比上年减少41元,下降2.4%。从经营产业类型看, 人均经营农业纯收入1187元,增加108元,在农业税减免政策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等各种惠农、支农政策以及2005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5.9%的影响和推动下,比上年增长10.0%。人均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498元,比上年减少149元,下降23.0%。其中第二产业下降51.8%,第三产业下降15.6%。

  ㈤生活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396元,增加1042元,比上年增长24.0%。从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看,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层次也越来越高,产品的更新换代,高档商品进入农村居民家庭逐年增多。2005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80台,比上年增长17.7%;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28部,上网率到达39.3%;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空调机59台, 电冰箱71台和摩托车134部, 比上年分别增长28.3%、10.9%和7.2%;家用轿车达到每百户3台。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也呈大幅度增长。全年服务性消费支出2256元,比上年增长29.5%;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在服务性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大的有休闲娱乐消费支出和交通消费服务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89.3%和64.2%。服务性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注重和改善,以及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更新,外出旅游欲望增强等,消费层次逐步靠近城镇居民。全年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 保持在0.43范围内,比上年减少了0.5个百分点。

  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农业生产费用加大,制约了农村居民全年纯收入的增加

  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8.4%。我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在上年上涨的基础上又上升了8.4%。第一产业纯收入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5%。农村居民每百元费用创造农业经营收入为229元,比上年下降15.3%。农业生产费用人均支出比上年增加290元,增长44.1%,已抵消了人均1.25元的种粮补贴收入。农业生产费用的进一步加大,拉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㈡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下滑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498元,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重7.0%,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农户要发展二三产业,缺资金,缺高素质劳动力,缺技能和门路;二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难与大规模高效益的企业经营竞争。

  三.建议

  ㈠严控农资价格的上涨

  1.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直接补贴机制,增强农村居民承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能力 。近年来,国家为限制农资价格上涨,对农资生产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对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没有起到预期作用。从目前情况看,通过行政性的方式限制农资涨价,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资的供给能力。因此,我市应借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改变现行的补贴方式,把对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逐步转为与农资市场价格变化相挂钩,对农民实行化肥、农药、地膜、农机产品及排灌费等农资和服务的直接补贴方式,增强农民承受农资价格上涨的能力,摆脱农资涨价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

  2.健全农业生产资料营销网络,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营销成本。要针对农村地区农资市场规模小、散、乱的现状,建立大型农资连锁超市,实行统一供货、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销售,从而降低农资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减轻农资营销成本。 与此同时,要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制度,用于平抑农资市场价格波动和抗灾救灾。

  3.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虽然我市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力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长期密切配合,才能抓紧抓好。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依法打击不法奸商的投机欺诈行为,切实控制农业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㈡鼓励农村居民发展家庭经营二三产业

  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是指农村居民经营家庭手工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和社会服务业,是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我市要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继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外,还必须对农村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给予关注和倾斜。

  1.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跳出农业的圈子,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非公经济,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和非公经济利益直接、灵活机动、市场适应能力强的高效经营机制,让其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

  2.鼓励农村居民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带动能力,使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

  3.发展交通运输、通信业、商业、餐饮业等,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让更多农民在二、三产业找到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要加快中心镇建设,推动二、三产业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同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各类服务业,吸收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

  执笔:孔伟雄

  审核:黄海鹰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