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 无障碍

  • 微信

    • 关注•广州统计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 关注 · 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 长者助手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业务 > 数据解读

“十一五”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11-07-06 来源:本网 字体:【

广州市统计局农村处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精神,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进一步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4年起,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农业局联合组织实施都市农业统计制度,对全市都市农业发展状况实行了统计监测。本文根据五年来的统计监测数据及有关情况对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供领导参考

 

一、“十一五”时期广州都市农业总体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集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效益。据统计,2010年全市都市农业总收入达到1461.77亿元,比农业总产值322.13亿元,高出4.5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都市农业增加值575.55亿元,比农业增加值188.56亿元,高出2.1倍。都市农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604.48亿元的5.4%,比农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8%高出3.7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都市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都市农业总产值1076.65亿元,比2005年增长42.4%,年均增长7.3%;都市农业增加值575.55亿元,都市农业总收入1461.77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80.3%和49.8%,年均分别增长12.5%8.4%;都市农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实现税金21.7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7倍和89.4%, 年均分别增长54.3%13.6%。与此同时,都市农业生产也达到较高水平。全市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从2005年的15.7%,提升到2010年的21.4 %。全市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积80715公顷,耕地水利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80.2%69.9%

 

“十一五”时期都市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有效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7080元提升到2010年的12676元,比2005年增长79.0%,年均增长12.4%;农业劳动力日工价从2005年的37.14元提升到2010年的55.57元,比2005年增长49.6%,年均增长8.4%;农村经济总收入从2005年的1720.69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2292.65亿元,比2005年增长33.3%,年均增长5.9%;上缴税金从2005年的26.30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39.39亿元,比2005年增长49.8%,年均增长8.4%;每百元农村经济总收入提供国家税收从2005年的1.53元提升到2010年的1.72元,比2005年增长12.3%,年均增长2.3%。加工本地农产品总产值从2005年的528.08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754.52亿元,比2005年增长41.8%;实现利润9.15亿元,税收0.34亿元。都市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大幅提高,在提高农民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2005-2010年广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万人

年份

都市农业总产值(现价)

都市农业增加值(现价)

都市农业总收入

都市农业实现利润

都市农业实现税金

都市农业从业人员

2005

748.89

292.40

975.78

7.21

11.46

80.12

2006

804.29

300.49

1073.36

6.84

3.97

100.05

2007

967.93

352.74

1314.08

7.90

4.36

95.86

2008

1010.36

504.79

1315.95

49.78

18.61

176.15

2009

1004.47

543.29

1367.8

59.75

20.45

186.79

2010

1076.65

575.55

1461.77

62.94

21.71

193.62

 

二、“十一五”时期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

(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创汇型农业

“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高新科技支撑着都市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进、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农产品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2010年末,全市共有101家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和经济组织,生产高新技术农产品382个,其中:种植业产品167个。全年完成高新技术农业总产值253.32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14.38亿元、畜牧业产值5.95亿元、渔业产值13.43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0.77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种子种苗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种植业种子销售额从2005年的0.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9%;种苗销售额1.19亿元,渔业种苗1.01亿元。我市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为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逐年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区,推进了农业的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2010年全市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组织从2005年的881个增加到2010年的1574个,年均增长12.3%。按组织类型分,2010年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家,其中省级27家、国家级8家;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区3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61个,规模以上农业生产单位1403个。按产业类型分,畜牧类组织最多,达到383个,占总数的24.33%,其次是花卉园艺类357个、水产类组织352个、水果类168个、蔬菜类100个。生产绿色农产品312个,比2005年增长66.0%;实现绿色农产品产值5.01亿元。目前,全市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4,其中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4家、国家级1家;形成了从玉牌菜心、洲心牌马蹄粉、丰恒莲藕等66个省名牌产品。

目前,我市规划建设了东升农场所在地番禺灵山蔬菜生产基地等10大蔬菜生产基地和20个蔬菜专业村、从化钱岗村等10个水果基地和20个水果专业村、番禺海鸥岛等10个渔业基地、花都天生卫康等31个万头猪场、白云江丰实业有限公司等96个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家禽养殖场。其中10大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生产面积达到14万亩,约占全市菜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年产各类蔬菜111万吨,约占全市蔬菜产量的三分之一;万头猪场年出栏量53万头,约占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四分之一;10万只家禽养殖场年出栏量3300万只,约占全市家禽出栏总量的三分之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区的发展壮大,既增强了农业生产发展,有效增加农产品供给,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繁荣,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促使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拥有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园从200567个增加到2010年的83个,占地面积28700公顷;分别增加16个和增加370公顷;分别增长23.9%和1.3%。其中:观光休闲农业园63个,占地面积5220公顷;森林公园12个,占地面积21494公顷;其他农业园2个,占地面积9.2公顷。另有湿地公园两个,12条各具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这12条示范村,集生产发展、生活安康、村庄整洁、生态良好、团结和谐于一身,具有观光、休闲、教育等功能。整合政策和资金,集中精力、精心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名镇名村,促进城镇化、产业园区化,带动农村大发展大变化。

全年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接待游客从2005494.18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49.82万人次,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3%;年内观光旅游总收入从20051.5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89亿元,比2005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34.7%;上缴税金从2005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0.28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4%。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既获得门票收入0.73亿元,又实现餐饮收入1.61亿元和住宿收入0.65亿元,同时也获得农产品销售收入2.73亿元,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有效提升;从化万花园、增城小楼人家、花都“花之都”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广州市镇村从事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生产经营农户的户均观光休闲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346元,增加到2010年的2025元,增加1679元,年均增长42.4%,增长4.9倍。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已成为城市居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都市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精神,规范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承接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健康发展。至2010年底,全市流转出承包土地的农户共13.84万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总面积为60.96万亩;其中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5万份,签订流转合同的土地流转面积为31.23万亩。在家庭承包土地流转总面积中:其中转包9.37万亩,转让0.35万亩,出租46.42万亩,股份合作3.66万亩。家庭承包土地流转的去向:其中流转入农户面积32.78万亩,流转入合作社面积1.36万亩,流转入企业面积6.78万亩,流转入其他主体面积20.03万亩。在流转的承包土地中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有3.57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流转量的5.9%。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既减少农村土地的丢荒,也提高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同时提高农民土地要素收入水平。

(五)农产品交易市场保持兴旺势头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了中心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的三级批发市场体系,构建了“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其中,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蔬菜成交量达1万吨,果蔬储存能力达到1.1万吨,常年组织“南菜北运”和“北菜南运”,对全市蔬菜品种调剂、平衡蔬菜淡季供应以及本地蔬菜的销售发挥了龙头作用;嘉禾畜禽交易服务中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生猪交易市场和国家农业部的定点市场,日均交易能力可达15000头、日均屠宰能力达3000头,有力保障了我市生猪供应和销售。

2010年,全市拥有61个农产品专业市场,比2005年增长5.8倍;市场经营面积94.12万平方米,市场交易额305.9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倍和1.1倍;农产品交易市场保持着兴旺势头。同时,完成营业收入4.26亿元,创净利润1.33亿元,上缴税金0.71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8倍、4.3倍和10.0倍。农产品市场繁荣,销售渠道畅顺,带动了整个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了“菜篮子”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六)农产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成效显著

2010年,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从2005年的39家,发展到137家,年均增长28.6%。实现工业总产值169.08亿元,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64.2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15亿元,上缴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0.34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25.2倍、4.7倍、9.0倍和7.7%。全年完成农产品商品产值292.28亿元,比2005年增长66.0%,年均增长10.7%。规模化加工对农产品的增值作用巨大,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七)都市农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民就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都市农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80.12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193.62万人,增长1.4, 年均增长19.3%。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从业人员76.75万人,增长3.3%;加工本地区农产品从业人员76.97万人,增长67.2倍;运输本地区农产品从业人员5.68万人,增长4.6倍;批发零售本地区农产品从业人员33.61万人,增长9.5倍。都市农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市场,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三、广州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仍不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但目前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农业,农业机械化、设施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仍不高,现代农业园区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生产单位1398个,比上年下降13.7%,除稻谷种植面积100亩及以上的单位有10个和林地种植面积1000亩及以上的单位有34个能保持增长势头外,渔业养殖、种植水果、蔬菜、花卉和养殖奶牛、猪、家禽等行业规模以上的农业生产单位都呈下降趋势。同时,规模以上农业生产单位年末从业人员14702人,比上年下降18.4%。规模以上农业生产单位的减少,会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监控。

(二)本地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创新能力较低

2010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69.08亿元,比2005年增长25.2倍;而其中:本地区农产品加工工业总产值为50.51亿元,仅占2010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9.9%。可见,本地区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着规模低,品种少,创新能力弱的问题。本地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如何开发本地区农产品,特别是本地区农产品深加工的开发,农产品品牌的开发,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尤其是带动山区农业的生产发展,是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比较低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仍不高,我市农业企业除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外,其他经济组织(含农场及专业户)近五年的发展呈下降趋势。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分别为1403个、1606个、1629个、1856个、1910个,分别比上年减少203个、23个、227个和54个。按广州市镇村从事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生产经营户数计算,平均每万户拥有其他经济组织各年分别是41.23个、47个、47.34个、42.46个和41.49个。与发达国家城市比,组织化程度明显偏低,而且还呈下降趋势。经济组织和专业户的减少,给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带来较大的障碍。

(四)农业产业化生产单位辐射带动作用减弱

2010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单位辐射带动作用在下降。据统计,2010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单位带动农户155297户,比2009年减少23387户,下降13.1%;带动农户种养面积846075亩,比2009年减少67914亩,下降7.4%;年内带动农户从企业中得到的农产品生产收入87904万元,比2009年减少44817万元,下降33.8%。我市农业产业化生产单位辐射带动作用的减弱,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四、促进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型农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实施扶优扶强战略;重点围绕“米袋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进行规划,选准重要项目,加大资金扶持,重点开发,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规范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以及鲜活农业产品后处理、深加工产业,发展种子种苗、现代农业物流等现代农业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探索发展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

要把农村综合改革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稳定的流转机制,搞好农业招商引资,培育农民合作组织。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种模式,促使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促使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粗放向规模集约转变。

(三)大力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农业

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我市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认真做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规划和布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布局,结合山区镇扶贫开发,积极招商引资,开发各具特色的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具有观光、休闲、度假、游乐等功能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和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加快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既丰富城市居民生活,又增加农民收入,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大亮点。

(四)加大创建我市农产品品牌的力度

通过“龙头”组织带动模式,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加快实现“一品一合作社”集约化经营模式。以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为龙头,形成品牌;结合优势农产品产地建立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推进科技创新,把实施品牌战略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行标准化统一管理,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通过文化营销,提升品牌价值,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五)实施“一村一品”,作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根据贫困农村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能力,切实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和农业技术的支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民搞好生产;根据贫困农村的特点,开展“一村一品”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六)培养新型农民发展都市农业

各级应充分重视农村科普知识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示范作用,举办各种农业生产知识培训班,鼓励农民创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执笔:郑学仁

审核:吕耀雄、肖穗华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