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市农业生产情况分析
广州市统计局农村处
2006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生产工作的重点来抓。本着城市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宗旨,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花卉、蔬菜、渔业、农业服务业等优势产业越来越突出,全年农业产出呈现出多年来少见的较快增长势头。
一、 农业生产主要情况
2006年,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48.7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124亿元、林业产值3.91亿元、牧业产值54.86亿元、渔业产值43.9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0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0.9%、8.9%、15.9%、14.7%。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全年完成农业商品产值219.81亿元,商品产值率达88.36%,比上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
(一)种植业
1.粮食生产圆满完成省级考核任务
2006年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44.82万亩,粮食总产量50.97万吨,虽然比去年分别减少1.17%和1.47%,但仍超额完成了广东省下达的139.5万亩和48万吨的粮食考核任务。旱粮和薯类产量分别为3.74万吨和3.61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5.5%和4.5%。其中甜玉米,全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2.5万亩,产量3.6万吨,分别增长26.4%和30.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1.8万亩,比上年增长17.0%。主要原因是经济作物销售价格有普遍提高。如花生2005年的价格是每吨3807元,2006年的价格是每吨4071元,价格提高了6.9%。
2.蔬菜播种面积稳定,花卉生产快速发展
全年蔬菜播种面积231.53万亩,比上年增长1.9%。全年蔬菜产量363.43万吨,比上年增长4.2%。从种类来看,葱蒜类,菜用豆类,水生菜类有较大增长,比上年分别增长24.8%、10.2%、13.1%,叶菜类产量略有减少。从产值方面看,葱蒜类,菜用豆类,水生菜类的产值分别增长24.8%、10.2%、13.1%,叶菜类产值下降0.56%。花卉方面,我市正抓紧花卉基地的建设,花卉生产和销售呈现两旺局面,特别是花卉出口有大幅增长。全年花卉种植面积达20.2万亩,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增长幅度超过20%的区县有海珠、萝岗、花都、从化、增城、番禺、南沙。
3.水果生产保持正常年景
年末水果种植面积104.29万亩,比上年末减少1.3%,全年水果总产量44.99万吨,比上年减少7.9%。由于受连场暴雨的影响,荔枝、龙眼产量比上年分别减少1.15万吨和0.33万吨,而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22.2%和18.7%。水果产量增长幅度较大的有柑、桔、番石榴、柚子,分别增长83.6%、12.3%、40.7%、60.7%;减产的水果有橙、香蕉、荔枝、龙眼、梨和杨桃,比上年分别减少27.1%、6.8%、22.1%、10.4%、6.1%和8.5%。
(二)继续推进“青山绿地”工程,林业生产稳中略升
2006年我市继续推进青山绿水工程,在广汕公路,广惠公路,广深铁路两旁双向植树。全年林业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0.87%。育林面积1069亩,比上年增长12.64%,其中本年新育面积759亩,增长22.22%。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36261亩,增长78.06%。成林抚育面积39797亩,增长66.25%。
(三)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
2006年我市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主要畜牧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生猪产量232.57万头,比上年增长8.2%。家禽出栏1.45亿只,增长10.3%。肉类总产量35.05万吨,增长9.4%。年初由于猪链球菌的影响,生猪售价大幅下跌,养猪户的养殖热情大受打击。但养殖规模已经形成,虽然价格下跌,销售数量上仍没有太大变化。下半年我市清除了一批对水源和环境有污染的中小型猪场,对全市的养殖规模有一些影响。从6月开始,生猪价格出现转机,缓慢上升,到年末时更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生猪价格的回升对于我市生猪养殖业的生产极为有利。在家禽养殖方面,市民对禽类产品形成恐惧心理(禽流感的影响)已解除,销售价格逐步回升。以鸡为例,全年肉鸡价格为11.2元/公斤,鸡蛋的售价为6.77元/公斤;而上年肉鸡价格为10.2元/公斤,鸡蛋价格为6.64/公斤;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9.8%和2.0%。年末家禽存栏,鸡2260万只,鸭798.9万只,鹅144.4万只,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5.3%,32.1%和26.7%。家禽存栏量增加为2007年家禽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渔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06年我市鱼塘标准化整治逐见成效,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已有5万亩以上鱼塘进行了标准化整治,平均每亩鱼塘单产均可提高50%以上,去冬今春又整治2万亩低产鱼塘。海洋捕捞方面,受油价上升、渔船报废、海水产品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海捕水产品产量下降,但6艘金枪鱼船海获较好,弥补了部分不足。特种水产养殖继续兴旺,如笋壳鱼、鲟鱼、娃娃鱼、鳄鱼的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2.74万吨,增长10.1%,其中淡水产品38.12吨,增长9.1%。淡水产品中,鱼类产量29.5万吨,增长9.1%;虾蟹类产品增长极为迅猛,产值达5.39亿元,增长172%。
(五)农业服务业迅速发展
随着我市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多和中心城市地位的不断增强,农业服务业迅猛发展。目前我市农业服务业主要有三大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的支农支出,每年有5—6亿元;二是农产品初加工,农户加工生产比较稳定,龙头加工企业增长较快;三是种子种苗的生产,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效益高,如江高镇江丰公司的鸡苗、花都陆仕公司的罗非鱼苗。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二、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市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水,电,气等涉农资金约30亿元左右。2006年投入涉农资金32.76亿元,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支农项目,全年完成17.8万亩农田和2.5万亩渔塘的标准化改造。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完成94.5万亩农田和5.5万亩渔塘的标准化改造。分别占全市农田面积和渔塘面积的63.9%和16.3%。经过改造后,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田土地利用率和抗灾防灾能力普遍提高,渔塘的产量产值利润大幅提高。
我市于2003年提出的五年时间全面实现广州农村地区“五通”(即通电、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电话)战略工程,经过四年努力已提前完成。“五通”的完成不但为农业产生带来便利,还直接地加快农村地区的物流和信息流,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优势产业突出,产品结构优化
2006年,我市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种植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9.8%和17.6%,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2.95和2.6个百分点;畜牧业和服务业比重分别占22.1%和8.9%,分别比2002年分别增加0.5和4.0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畜牧业和渔业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加,其生产单位产值和效益都普遍较好,造就了我市2006年年产家禽1.45亿只,生猪232.57万只,水产品42.7万吨的大旺年。
产品方面,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2006年水稻播种面积比2001年下降了3.57%。一些高值产品,如蔬菜、花卉面积以平均每年1.39%和20.2%的速度递增。高值的畜牧和水产品养殖比重也越来越大,如奥尼罗非鱼产值已超过四大家鱼的总和。特种养殖更具规模,如:野猪、梅花鹿、孔雀、鲟尤鱼、鳄鱼、娃娃鱼、观赏鱼的养殖在我市有多间年产值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企业。
(三)农业企业和规模种养大户产值接近半壁江山
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农业企业1045家,规模种养大户3214家,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104.1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1.9%。其中比重较大的行业是牧业29.94亿元,占全市的54.6%;渔业21.96亿元,占全市的50%;服务业18.8亿元,占全市的85.1%。约占半壁江山的规模农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市市级及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7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8家;拥有生产基地55.48万亩,带动农户种养面积53.51万亩,当年带动当地农户6.25万户,带动农户收入4.41亿元。
(四)都市型农业基本成型
近10年来,我市蔬菜、禽类和水产品供应都已完全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并且价格稳定,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所提高。生产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总量逐年增长,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科技应用能力加强。农业生态上,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农业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逐渐向都市农业转型,基本成型的都市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量
2006年,全市完成都市农业收入1073.36 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农产品销售收入2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按当年价格计算);本地农产品加工收入624.14亿元,增长20%,本地农产品运输收入40.3亿元,增长15.0% 。完成特色农产品产值93.7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已认证绿色农产品223个,增加了35个完成绿色农产品产值3.26亿元,下降22.2% 。
2.科技应用
目前,我市已有高新技术农产品的品种108个,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农业产值2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2%、53%和90%;重点推广的良种和技术普及率达9成以上,科技兴农成效日益显著。
3.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我市已建成的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26个,制定了170多项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共有209个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88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47个产品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我市还夯实培育本地区的名牌产品,如江丰黄鸡、鹭业水产、佳荔干果,增城丝苗米等,不但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还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4.观光休闲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市方兴未艾,随节假日经济的出现,我市一些以农林为主的生产地迅速转型为观光农业园。目前全市已注册观光休闲农业企业65个,其中森林公园13个,观光休闲农业园31个。其他观光旅游的接待园区更是大量存在。2006年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接待游客达611.9万人次,总收入16.18亿元,其中门票收入2.36亿元,餐饮收入4.88亿元,住宿收入2.86亿元,农产品销售收入3.08亿元。既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又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三、我市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农投入仍显不足
在2007年农村工作会议上,朱小丹书记提出要切实做到当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财政部门预算当年涉农资金支出总额3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但整个涉农资金的投向包括了农业基建、农业科技投入、中心镇建设、农民增收减负投入、现代化农业建设投入、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和农村社保投入七个方面。从总体上看37.77亿元的数额较为庞大,但对于占全市人口30.8%和地域面积占大多数的整个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则捉襟见肘,与城市的各项投入相比更显弱势。如2007年对农户种粮直接补贴预算1480万元,则每亩粮食补贴额不足20元,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收效甚微。
(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
由于受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以及农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不断增加的影响,农资价格猛涨,2006年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5.2%。其中,在上年价格上扬的基础上继续上涨的农资产品有幼禽幼畜类、化肥类和生产用燃料类,分别上升8.4%、6.0%和16.1%。农资价格的上涨已直接影响到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增收。
(三)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
目前,我市农业人口仍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0.8%,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仍然是单家独户的农民,他们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但又存在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对市场要求不够了解,科技应用力弱,信息不通畅等弱点。农业“两少一低” (协会少、中介少、组织化程度低)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户的利益联系不紧密,带动和辐射农户的能力有限,农业整体管理水平偏低,在经营合作、品种推广、生产监督、预测和统计、信息交流等方面造成不少阻力,使整个农业发展得不到一个质的突破。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多予,少取,放活”的支农方针中首位就是多予,也就是加大投入,针对目前工农产剪刀差较大和城乡差异较大的现状,切实提高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各项政策。
(二)对涉农市场、价格、物资适度行政干预
在目前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在整个农产品产、供销过程中,农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以荔枝生产为例,历来是增产不增收,减产更减收。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如规范农业生产资源市场,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完善农产品市场,解决农民在产品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调控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的初次交易价格,切实保障农民的收益。
从地方农产品保护的角度看,对于一些储备性、竞争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可以采取保护价格收购的方式,这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成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强组织化生产
目前我市已有的农产品行业协会40多个,但大多组织结构松散,缺乏约束力。只有使这些协会和组织更加严谨,更有制约能力和指导生产的组织能力,他们才能真正地成为市场与农户之间强有力的纽带。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另外,有组织的生产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更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更好地保护环境。
(四)合理布局,优化结构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目前保证农业生产总量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最有效手段。但从国家的政治和战备要求来看,必须严格保护粮食用地和保障粮食生产总量。2006年我市虽然顺利完成了国家和省的粮食考核任务,但随着全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种植结构向花卉蔬菜水果方面倾斜。农民增收和粮食考核之间已成为两难局面。
城市外延的不断扩大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耕地逐步减少,其地力也出现下降趋势,其他农业资源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为调和以上矛盾,在区域农业规划方面,应做到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对于农业生产,广州的地理优势比较明显,各大种植区县各具特色。但从都市农业的要求上看,近郊以观赏性农业为主,中、远郊以食用性农产品为主是必然趋势。在引导农民调整产品结构的时候,既要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也要尊重当地种养传统,结合地区气候和地理特点,科学地引导农民的种养意向。
执笔:朱展翔、喻松涛
审核:肖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