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 无障碍

  • 微信

    • 关注•广州统计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 关注 · 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 长者助手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业务 > 数据解读

2009年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发布时间:2010-03-01 来源:本网 字体:【

广州市统计局农村处

2009年,广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加大“三农”投入,进一步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据全市农村居民收入抽样调查初步统计,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067元,比上年增加1239元,同比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73元,比上年增加1231元,同比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742元,比上年增加905元,同比增长13.2%。

一、广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平稳增长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市各级政府着力在重民生、保增长方面下功夫,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拓宽了就业渠道,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平稳增长。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773元,比上年增加533元,同比增长8.5%,拉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4个百分点。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总纯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工资性收入成为我市农村居民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工资性收入中,在本地企业打工得到的人均收入为4627元,比上年增加923元,同比增长24.9%;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人均收入为1073元,比上年略有减少。

(二)家庭经营收入减少

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874元,同比减少11.2%,其中,人均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1195元,同比减少12.3%,人均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679元,同比减少9.2%。家庭经营纯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价格下降、销售收益减少导致第一产业家庭经营收入减少;二是家庭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化肥、农药、种子等农用物资价格持续上涨;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非农产业家庭经营困难增大导致收入减少。

(三)财产性收入大幅提高

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812元,比上年增加737元,同比增长68.6%。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10.9%上升到2009年的16.4%。财产性收入主要由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租金、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三项构成。其中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825元,比上年增加465元;租金收入587元,比上年增加48元;土地征用补偿收入213元,比上年增加170元。

(四)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2009年我市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提高了离退休金、养老金标准,各级财政提高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能繁殖母猪补贴等各项补贴。200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08元,同比增长50.8%,其中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为253元,人均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为109元,人均粮食直接补贴为7元,同比分别增长98.4%1.3倍和34.4%

(五)农村居民高、低收入差距逐步缩少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北部山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抓紧推进低收入户增收帮扶政策,低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加快。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等份分组,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的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133元、7982元、10601元、13336元和19963元,比上年分别增加626元、1037元、1617元、1533元和1243元,同比分别增长13.9%14.9%18.0%13.0%6.6%。数据显示,低收入户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高于高收入户,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在缩小,高低收入户收入之比由2008年的4.15:1降至2009年的3.891

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市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稳步提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层次逐步走高,已由过去的温饱型逐步向享受型发展。

(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农村居民饮食结构不断优化。据测算,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3.9%,已连续16年保持低于50%的水平。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402元,比上年增加156元,同比增长4.8%。食品消费支出增加主要是由于饮食结构的优化和饮食消费质量的提高所致。2009年我市人均消费猪肉、家禽、奶和奶制品分别为23公斤、18公斤、3公斤,同比分别增长10.9%4.4%42.3%

除饮食支出外的七项消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350元,同比增长23.8%;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968元,同比增长16.9%;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为406元,同比增长16.0%;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为1141元,同比增长19.2 %;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888元,同比增长26.2%;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414元,同比增长32.0%;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为173元,同比增长11.0%

农村居民在满足了基本的食品消费需求的条件下,更加注重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及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及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1.20.7个百分点。

(二)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2009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5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6平方米,增长4.8%。楼房面积占住房面积95.4%;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占住房面积94.5%

(三)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日益增多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市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中档耐用品及高档消费品不断进入百姓家庭,各种耐用消费品也从日用型实用型享受型高档型方面转变。2009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85台、电冰箱87台、空调机105台、移动电话243部、摩托车118辆,生活用汽车7.7辆,彩色电视机131台、照相机30架、家用电脑58台,接入互联网家用电脑39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数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外出务工的主要特点

2009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从事第三产业,与上年相比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了5.3个百分点。2009年农村劳动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9.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7.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为53.5%。而2008年,农村劳动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2.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9.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为48.2%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抽样调查显示:初中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为49.4%,高中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为16.9%,中专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为9.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为10.2%2009年从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84.6%,与上年持平。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分布在本乡镇内。本镇街内就业的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例为90.8%,本区县内就业的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例为95.1%,省外打工劳动力仅占总就业劳动力的0.4%

2009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特点:

(一)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大幅增长。2009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均每月收入为1884元,同比增长9.9%

(二)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外出从业人员的29.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外出从业人员的70.5%

(三)受过专业培训的外出就业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例有待提高。抽样调查显示: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占外出就业劳动力总人数的45.9%

(四)外出务工生活消费支出占外出务工收入的比重偏高。2009年在外务工劳动力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486元,与上年持平。人均外出务工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外出务工收入的比重为43.9%,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已基本覆盖外出务工人员。抽样调查显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比例为91.3%

(六)抽样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出现被拖欠工资的情况。

 

执笔:喻松涛

审核:吕耀雄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