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 无障碍

  • 微信

    • 关注•广州统计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 关注 · 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 长者助手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业务 > 统计信息

1-10月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持续有序恢复

发布时间:2020-12-10 来源:本网 字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带来的考验,广州市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及各项稳经济促消费政策措施,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消费品市场回暖的势头良好。1-10月,广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7460.37亿元,同比下降5.5%,降幅比全国(同比下降5.9%)、全省(同比下降8.3%)平均水平分别小0.4个和2.8个百分点。

一、消费品零售市场运行特点

(一)消费市场复苏节奏逐步加快

随着国家、省系列力促消费政策及广州细化举措落地见效,广州市消费市场复苏进程加快。1-10月,全市社零总额同比下降5.5%,降幅比1-9月、1-61-3月分别收窄0.7个、4.9个和9.5个百分点,降幅逐步收窄,呈“√”形趋势(见下图)。

从分行业看,1-10月,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946.26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比1-9月收窄0.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4.11亿元,同比下降27.9%,降幅比1-9月收窄2.0个百分点。

图:20201-10月广州市社零总额累计增速情况

(二)三区社零增速持续两位数快速增长,八区降幅收窄

从各区增速看,1-10月,从化区、花都区、黄埔区社零总额增速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同比分别增长42.1%19.0%12.9%其余8个区均为负增长,其中降幅最小的增城区同比下降2.0%,降幅最大的海珠区同比下降15.0%8个区与1-9月比降幅均有所收窄

从各区规模看,社零总额超1400亿元的天河区同比下降9.6%,降幅比1-9月收窄1.7个百分点;社零总额超900亿元的越秀、番禺区同比分别下降10.7%10.0%,降幅比1-9月分别收窄0.9个和1.0个百分点(见表1)。

1 20201-10月广州市各区社零总额情况

区域

社零总额

(亿元)

同比增速

%

增速比1-9月增减

(百分点)

增速比1-6月增减

(百分点)

广州市

7460.37

-5.5

0.7

4.9

荔湾区

463.50

-8.1

0.8

5.2

越秀区

964.64

-10.7

0.9

5.5

海珠区

764.44

-15.0

0.2

5.4

天河区

1453.38

-9.6

1.7

6.2

白云区

839.55

-9.4

0.9

5.9

黄埔区

890.57

12.9

-1.1

-3.1

番禺区

937.90

-10.0

1.0

6.0

花都区

499.47

19.0

-3.0

-4.7

南沙区

174.05

-9.8

1.8

6.2

从化区

143.71

42.1

1.5

55.3

增城区

329.16

-2.0

0.7

2.5

(三)新消费模式有力支撑,网上消费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

在居民消费途径和方式变化下,新消费模式对市场提供有力支撑。1-10,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499.34亿元,占全市社零总额的20.1%同比增长30.1%,增速比1-9月、1-6月分别小幅回落1.7个和1.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社零总额增长4.4个百分点。广州晶东贸易、广州京东风尚、阿里健康大药房、广州昊超电子商务、广州从化苏宁5家龙头电商企业对社零总额拉动作用明显,1-10月,以上5家龙头电商企业合计拉动全市社零总额增长3.5个百分点。

(四)部分主要商品零售额增势良好,汽车类商品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

吃用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1-10月,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业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390.53亿元和241.95亿元,合计占社零总额的8.4%,同比分别增长29.2%16.1%,增速比1-9月分别回落4.2个和1.5个百分点,合计拉动全市社零总额增长1.5个百分点。

药品类消费拉动力较稳定。1-10月,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西药品类商品实现零售246.75亿元,占全市社零总额的3.3%同比增长37.0%,增速比1-9月回落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社零总额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力与1-9月持平。

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平稳较快增长。1-10月,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业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324.07亿元和81.00亿元,合计占社零总额的5.4%,同比分别增长13.0%11.5%,增速比1-9月分别回落0.4个和0.7个百分点,合计拉动全市社零总额增长0.6个百分点,拉动力与1-9月持平。

汽车类商品消费继续回暖。1-10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844.18亿元,占全市社零总额的11.3%,同比下降8.5%,降幅比1-9月收窄2.1个百分点;拉低全市社零总额增速1.0个百分点,拉动力比1-9月回升0.2个百分点。10月份同比增长11.6%,增速比9月提高1.0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见表2)。

2 20201-10月广州市限额以上主要商品零售额情况

主要商品分类

商品
零售额
(亿元)

同比增速

%、百分点)

拉动全市

社零总额增长

(百分点)

1-10

1-9

增减

1-6

增减

1-10

1-9

增减

1-6

增减

粮油、食品类

390.53

29.2

-4.2

-14.8

1.1

-0.2

-0.5

饮料类

63.93

16.3

-1.8

-3.4

0.1

0.0

0.0

烟酒类

60.03

3.7

-1.0

3.1

0.0

0.0

0.0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265.38

-12.9

1.7

5.8

-0.5

0.1

0.2

化妆品类

155.43

-16.2

3.1

10.8

-0.4

0.1

0.3

金银珠宝类

81.00

11.5

-0.7

10.5

0.1

0.0

0.1

日用品类

241.95

16.1

-1.5

-3.5

0.4

-0.1

-0.1

体育、娱乐用品类

52.64

9.9

0.1

-1.1

0.1

0.0

0.0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220.69

11.1

-4.2

-4.8

0.3

-0.1

-0.1

中西药品类

246.75

37.0

-0.1

1.2

0.8

0.0

0.0

文化办公用品类

121.76

5.9

-4.3

-15.8

0.1

0.0

-0.2

通讯器材类

324.07

13.0

-0.4

8.1

0.5

0.0

0.3

石油及制品类

211.84

-26.4

0.4

2.3

-1.0

0.0

0.1

汽车类

844.18

-8.5

2.1

11.7

-1.0

0.2

1.3

二、值得关注问题

(一)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恢复较慢

受国际油价企业经营活力未完全释放等因素影响油品消费受到抑制,石油类零售额同比下降明显1-10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211.84亿元,占全市社零总额的2.8%,同比下降26.4%降幅比1-9月收窄0.4个百分点;拉低全市社零总额增速1.0个百分点10月份同比下降23.6%,降幅比9月扩大4.5个百分点。

(二)服装类、化妆品类消费需求低迷

部分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不足,服装鞋帽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下降幅度均超过两位数,拉低全市社零总额增长。1-10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265.38亿元和155.43亿元,合计占全市社零总额的5.7%,同比分别下降12.9%16.2%,降幅比1-9月分别收窄1.7个和3.1个百分点;合计拉低全市社零总额增速0.9个百分点。

(三)实体店消费恢复和转型升级尚需时日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电商渗透持续扩大等影响下,实体店客流大幅下降,传统实体店零售受到一定程度冲击。1-10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中,专业店、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超市及大型超市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9.7%-19.0%-14.3%-6.7%-2.4%。与1-9月比,专卖店、百货店、便利店降幅分别收窄2.0个、1.8个和0.6个百分点,超市及大型超市、专业店降幅分别扩大1.0个和0.7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文旅及相关产业发展活力,促进消费热点培育

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弥补汽车、石油等传统产业的下滑造成的缺口。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产业扶持力度。通过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文旅服务,指导优化各类旅游资源配置,融合乡村、养老、医疗保健、研学等产业协调发展,培育新消费热点,打造文旅消费载体、搭建文旅消费平台,拓展消费覆盖面。

(二)发挥文化品牌引领作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随着消费者收入、消费习惯和理念等改变,其对时尚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消费者有意识的寻求契合度更高的品牌及产品,消费市场愈加细化。加强服装、美妆品牌文化建设,通过挖掘品牌传统文化与历史,融入新技术与新潮流等方式,在产品设计、品质、科技含量等方面创新突破,培育本土品牌的同时扩大其影响力,让文化自信融入更多的国潮品牌中,提高消费认同感。

(三)推动传统业态与新业态融合,促进消费双向提升

一方面,支持传统业态进行改造提升,通过优化门店布局、完善产品服务结构、增强基础设施配套、多元化的服务体验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等,多途径多渠道进一步扩大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优化新消费模式发展环境,加大5G、物联网等基础建设,建立完善消费、管理、监管等相关法规制度。通过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业态互补,扩大消费增长点。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