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广州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657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64.18亿元,按可比口径[1]计算,同比增长4.6%,实现稳健增长。
文化新业态集聚发展
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2]实现营业收入724.77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市文化产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0个百分点,以占比30.5%的法人单位实现49.5%的营业收入,新业态主体地位进一步显现。在16个行业小类中,10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4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其中,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增值电信文化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三个行业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56.9%、35.8%、24.9%,仅互联网广告服务就拉动新业态营业收入增长4.2个百分点,是全市文化新业态增长的主要引擎。
核心领域支撑作用持续显现
全市文化产业核心领域[3]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122.92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创意设计服务领域引领增长,实现收入合计304.01亿元,同比增长11.4%,拉动全市文化产业收入增长2.2个百分点。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三个领域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5%、4.0%和1.7%,从内容创作到传播的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全市文化相关领域合计实现收入341.26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文化装备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三个领域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分别同比增长5.7%、1.6%、0.8%。
文化服务消费增长向好
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98.28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8.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9.5%,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5个百分点。优质内容供给与线下体验场景双向赋能,文化服务消费增长向好,票务代理服务、录音制作、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电影和广播电视节目发行、文化艺术培训、文化会展服务等行业分别同比增长63.4%、57.2%、56.9%、34.1%、27.7%、27.4%,
民营文化企业撑起文化增长极
全市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4]实现营业收入981.42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部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67.0%,对全部规上文化企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9.95%,拉动全部文化企业增长4.6个百分点。
[1]由于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等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破产、注(吊)销企业的影响。
[2]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是: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其他文化艺术业,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
[3]文化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6个行业,文化相关领域包括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3个行业。
[4]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是指控股类型除国有控股、港澳台控股和外商控股以外的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