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 无障碍

  • 微信

    • 关注•广州统计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 关注 · 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 长者助手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文字解读】2023年上半年广州经济运行解读

发布时间:2023-07-24 来源:本网 字体:【

  二季度,在市场需求持续恢复、生产供给逐步好转、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支撑下,广州经济运行逐月向好,带动上半年经济增速(4.7%)比一季度提升2.9个百分点。从“数字账本”看经济运行变化,传递出上半年广州经济稳步回升动力正在增强。

  一、市场需求稳步改善的牵引力

  今年以来,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以需求改善支撑供给好转、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成为广州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之一。上半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7%,比一季度提升3.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加快恢复趋势明显。这其中,既有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带来餐饮、零售等接触型消费的需求释放,更有消费本身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升级的大势所趋,以绿色智能、文体娱乐为代表的消费新场景和新模式不断形成,助力消费恢复向好。

  一是线下消费开启复苏通道。餐饮消费持续火爆,上半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4.0%,比一季度提升5.6个百分点。同时,餐饮复苏也带动了食品加工生产的产能释放,上半年,全市冻肉、熟肉制品、冷冻水产品、冷冻蔬菜产量分别增长43.8%、19.3%、29.4%和21.0%。实体零售加快恢复,限额以上商超百货类企业实现零售额扭负为正,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6.3个百分点。

  二是暑热经济催旺清凉消费。制冷用品加快产出,6月,空调、电冰箱、冷柜、制冷设备用压缩机当月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7%、56.1%、37.1%、36.5%。冷饮消费广受追捧,限上饮料及冷饮服务业6月实现营业额同比增长27.1%;冷冻饮品6月当月产量同比增长71.2%,增速比5月大幅提升36个百分点,啤酒、汽水、果汁等饮品当月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是绿色智能消费潜力释放。上半年,多轮、多形式促销活动合力盘活车市,汽车消费环境不断向好,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转正,增长3.6%,比一季度大幅提升1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车持续热销,实现零售额增长37.5%,占限上汽车零售的比重为34.6%,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等商品畅销,实现限上零售额分别增长2.2倍、17.7%和11.9%。

  四是文体娱乐消费强劲回归。在疫情影响消退的需求释放带动下,叠加新风尚、重品质、深融合的文旅业态模式不断“向新迭代”,1-5月(错月指标),全市规上文体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8.6%,增速比1-2月大幅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在院线票房飘红的带动下增长15.8%,5月单月增速达到87.3%。市民出行观光热情高涨,1-5月,以广州长隆、广州塔等休闲观光景区为代表的娱乐业增长80.4%,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倍。此外,随着消费市场环境的改善,与其密切相关的广告营销也迎来行业复苏,1-5月全市广告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7%。

  二、融合赋能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广州制造业行业较全、服务业业态众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融合发展中塑造竞争新优势、催生行业新业态、打造增长新路径,是培育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年以来,全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双向赋能,为经济企稳回升做出重要贡献。

  一方面,在研发创新力度加大、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金融服务功能增强的支撑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的新引擎加力发动。上半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6%。通过转型升级释放动力的工业两大新兴产业积厚成势——新能源汽车加快产出,为广州汽车产业链稳固“锚点”,上半年实现产量增长1.1倍,作为其配套设施的充电桩快速扩容,产量增长21.3%,与动力电池、电化学储能相关的新开工项目增多,为新能源汽车补齐补强核心产业链。另一条赛道上的医药制造业在传统优势领域继续“快跑”的同时(中成药产量增长42.2%),具有高研发投入特征的生物药品企业也逐步释放产能,剔除新冠检测试剂生产影响后,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7%,增速比一季度提升8.3个百分点,其中康方药业、百奥泰、百济神州等生物医药企业规模逐步壮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保障能力增强,上半年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产量增长19.7%,环保技术装备的供给能力提升。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断增强,截至6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2%,上半年新增贷款中,超过1/10的款项流向制造业。

  另一方面,两业加快融合以及多条产业链的构建,也为商贸、科技等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场景和市场,带动有关领域释放增长潜力。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越发凸显,上半年实现增加值增长5.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至69.0%。穗式孵化带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1-5月(错月指标),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6%,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比分别增长29.4%、14.0%。数字技术开发能力持续提升,1-5月互联网平台、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广告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8.7%、39.0%、15.5%和28.2%。高端专业服务业展现活力,在会展业倍增以及广告、人力资源服务、质检技术服务迅速恢复的带动下,实现两位数增长,助推广州城市能级和产业综合配套功能不断提升。

  三、城市流量强势回归的新活力

  作为同时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沉淀与现代都市繁华面貌的城市,广州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不同人群用脚投票、慕名而来。从线上到线下,从拥挤的人潮到上扬的数据,广州被“挤出圈”的次数越来越多,城市吸引力转化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加固全市经济回暖势头。

  线下流量持续涌动。会展经济加速回补,第133届广交会线下参展企业数量达3.5万家,累计进馆超29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在其带动下,全市规上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逐月大幅提升,1-5月同比增长1.5倍,其中3月、4月、5月连续三个月均实现单月倍增。假日经济不断升温,“五一”、端午两个假期的接待游客量均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在会展业等商务活动频繁、多个假日出行需求爆发的带动下,交通客运一直保持高位运行,上半年全市旅客运量达到1.42亿人次,增长70.7%,比一季度提升25.3个百分点。同时,货运也呈现稳步复苏态势,铁路货运量持续保持两位数恢复性增长,占比较大的水路、公路货运量累计增速先后在3月、5月回正后稳步提升,上半年分别增长2.6%、1.2%。在客货同步恢复的带动下,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7.2%,比疫情三年(2020-2022年)的年均增速提升7.3个百分点。
线上/账上流量持续活跃。今年以来,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住宿餐饮业网络餐费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水平,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12.5%、25.7%。数字文化产业活力更足,游戏动漫、新媒体娱乐、数字出版等16个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行业营业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加快企稳回升。资金吸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6月末达15.95万亿,支撑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提升至上半年的10%。

  四、有效投资蓄势聚能的支撑力今年以来,广州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特别是聚焦“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以重大关键项目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为推动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一是强动能,工业投资汇聚新动力。自2022年以来,工业投资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累计增速,今年上半年增长21.9%。项目开工建设刷新“进度条”,上半年,全市新增工业投资项目429个,占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比重为41.0%,在建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制造项目合计796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04个。同时,工业投资结构优化,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7%,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超过50%,显示工业投资的强劲增长并不仅仅体现在“量”的扩张,更体现在“质”的提升。民间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好增势,上半年增长18.3%,反映出民间资本对广州推进“制造业立市”的信心和支持。

  二是抓重点,重大项目布局新赛道。全市新开工计划总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2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6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8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继续蓄力,占了以上新开工项目的近三成(7个),同时,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绿色环保产业加速布局,广汽自主电驱、云创医谷新河产业园、江河绿色光伏建筑智能制造等一批投资项目落地建设。此外,现代服务业项目落户广州的热潮也愈发高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增投资项目个数同比分别增长76.5%和2.4倍,合计计划总投资额分别增长54.3%和1.6倍,为广州产业进一步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夯基垒石。

  三是惠民生,新型基建加快补短板。上半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6.3%,比一季度提升5个百分点,其中航空、铁路、道路运输业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较好增势,为广州进一步强化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添动力。此外,随着数字生活潮流强势崛起,5G、充电设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扩大,上半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3.3倍。广大市民享受数字生活便利的基础更加扎实。

  综合来看,上半年,广州经济延续回稳势头,但当前行业恢复不均衡现象仍较明显,需求端恢复快于供给端、服务业修复快于制造业。在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促进其从恢复性增长加快向常态化增长转变的关键阶段,仍需聚力工业扩产、优化消费供给、提速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力度,全力稳存量、促增量、提质量,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附件下载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