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频发,面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供应链循环畅通受阻、市场主体困难增多等诸多困难挑战,广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知难克难,有力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季度全市经济平稳开局,在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质量效益的“进”。
一、经济运行持续“稳”的态势
谋大势,以稳应变,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不断加大,全市经济延续稳的态势,高质量发展步履更实。
生产领域稳定向好。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生产首先释放平稳开局的积极信号。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比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2.8个百分点,巩固了经济向好的基础。规上服务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1-2月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0%,比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4.1个百分点。
需求领域继续恢复。固定资产投资延续去年以来的良好增势,同比增长9.3%,增速保持在9%以上。消费市场在国内疫情多发频发之下仍然表现稳定,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比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值在上年同期较快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1%。
在供需两端表现出较强韧性的支撑下,广州的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2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8.0%。消费价格(CPI)同比温和上涨1.6%。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0%、6.5%,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七成,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分别增长8.6%和8.2%,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
二、结构优化增添“稳”的底色
在经济运行稳的大局中,新经济加速快跑,在“稳”字延续的背后更显可贵的是经济结构更优,高质量发展筋骨更壮。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增长动力稳步提升。一季度,全市“3+5”战略性新兴产业厚积薄发,实现增加值2137.63亿元,同比增长6.6%,占GDP的比重为31.7%,贡献度达51.5%,对经济增长形成更有利的支撑。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从2021年的65.7%提升至67.0%。高技术制造业在电子、医药等重点行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发展提速,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3.9%,比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8.3个百分点,其中,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的医药制造企业较快增长,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7%。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强劲的带动下,一季度广州工业占GDP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21.7%上升至23.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2021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在经济稳增长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发展思路为广州锚定目标谋发展筑牢了根基,随着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广州产业发展的空间和经济增长的韧性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内生动力加快集聚。网络消费依然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军,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网上餐费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网上零售额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提升至20.4%,网上年货节期间广州商家在线成交金额878.8亿元,同比增长2.2%。服务消费相关行业稳定恢复,居民服务业1-2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比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3.6个百分点;幼儿教育、医疗美容消费需求释放,3月学前教育和幼儿早期教育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8.6%、10.1%,国内最大的医美服务平台新氧APP数据显示,广州医美订单、消费人数稳居大湾区第一,占大湾区的比重分别为49.7%和45.1%。从优质商品到极致体验,从线上“买买买”到线下“叹生活”,多层次的消费市场供给,构筑起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坚实底座,对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起到重要作用。
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产业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4.0%,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39.8%提高至47.6%,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两大领域投资增长迅猛,同比分别增长91.6%和36.3%;民间投资中的工业投资同比大幅增长99.4%,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4.6%提升至52.0%,彰显市场对广州产业发展的信心增强。社会事业投资项目火热推进,一季度社会事业投资同比增长27.6%,其中,教育投资增长69.2%,反映出广州在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进程中,不仅注重产业投资抢抓赛道、迈向产业高端化的“力度”,也有民生为重、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发展“温度”。
三、新动能强劲呈现“进”的动力
在广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进程中,蕴含的最大亮点是新动能发展强劲,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成效显现,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四上”企业培育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
数字经济孕育前行动能。今年以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的两大主导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电子产品制造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0%,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智能电视、显示器、模拟芯片等电子产品快速产出;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1-2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数字技术应用基础更加扎实。同时,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一季度智能化、信息化转型产品的生产形势较好,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工业机器人、安全及自动化监控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2.4%、27.9%和36.5%;截至目前,全市“上云”企业超过10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达44%,拥有1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数字化转型服务上市公司,荣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的“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以数字赋能为驱动的生产组织方式平台化变革,正在成为“广州智造”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
绿色转型助推发展效能。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4.0%,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的行业有21个,下降面接近七成。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4.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分别下降16.0%、7.7%和7.1%。能源消费品种中,清洁高效的电力消费量同比增长0.7%,高碳排放的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0.0%,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成效不断显现,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受到青睐,一季度产量和零售额分别增长1.4倍、1.2倍。近期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中,广州成功入围绿色工厂7家、绿色设计产品68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2017-2021年累计入围绿色制造项目220项,数量居全国第一,具有广州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建成。
现代服务业释放活力潜能。金融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664亿元,同比增长7.8%,占GDP的比重由2021年的8.7%上升至9.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2021年提高13.0个百分点,近期发布的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广州金融中心排名上升8位,目前排名全球第24,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规模以上高端专业服务业1-2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0%,其中,人力资源服务、质检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同比分别增长29.2%、22.9%和15.4%,城市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和集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表现亮眼,营业收入增幅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以上,1-2月实现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同比增长23.8%,比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
“四上”企业积聚增长势能。企业是经济运行的细胞,百万市场主体构成广州经济发展的基石。今年以来,虽然市场主体经营困难增多,但在纾困解难政策助力下,“四上”企业培育成效仍然显著。一季度,全市新增“四上”企业994家,同比增长19.6%;3月末在库“四上”企业增至38497家,数量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其中,重点企业拉动作用强,规上工业百强企业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5.4个百分点,规上营利性服务业百强企业合计拉动全市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3个百分点,销售百强企业拉动全市商品销售总额增长6.0个百分点。新增入库的“四上”企业增势较好,去年年度1和今年一季度入库纳统的工业企业合计产值、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合计营业收入、批发零售业合计销售额分别实现同比增长41.2%、83.4%和1.5倍,显示培育的市场主体仍然保持坚强韧性,是广州经济基本盘最有力的支撑,也是广州应对困难挑战的最大底气所在。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季度广州经济在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平稳开局,展示出广州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决心和信心。但也需看到,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大,4月突发的本土疫情也将使经济运行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进一步加大。下阶段,广州将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提振市场扩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项目促投资,不断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根据统计制度,开业一年内即达到“四上”标准的企业可在每月规定时间内申报入库,其他企业则集中在每年年底入库,称之为年度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