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 无障碍

  • 微信

    • 关注•广州统计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 关注 · 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 长者助手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视频解读】攻坚克“疫”稳发展 专注质量保民生

发布时间:2021-03-29 来源:本网 字体:【


  在不平凡的2020年,广州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重大疫情、复杂形势以及经济换挡三重考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城市发展底色亮丽,不平凡之年广州交出亮眼答卷。

  3月28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联合发布了《202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丰富的统计数据描述了2020年全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主要变化。翔实的数据从五个方面解构了广州保持战略定力,专注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

  一、专注“稳”“保”联动的发展

  过去一年,广州各区、各部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序复工复产,大力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19.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主要指标数据描绘了广州经济在“稳”与“保”的联动护航下行稳致远。

  行业增长展现韧性。金融、信息软件等现代服务业支撑强劲,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3%和13.0%;工业恢复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5%;房地产业加快复苏,同比增长4.0%;消费加快回暖,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增长3.9%;建筑业势头较好,增加值同比增长9.5%;现代化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增加值增长9.7%,增速再创历史新高。

  支柱产业支撑有力。汽车、电子、石化作为广州传统三大支柱产业,为稳增长起到了明显支撑作用。全年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1.4%。其中,电子产品、石油化工制造业产值全年同比分别增长3.6%和3.4%。汽车制造业产值全年同比增长3.8%,总产量突破295万辆,居全国城市首位。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20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15:26.34:72.51,第三产业占比超七成,总量规模居全国城市第三。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0.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65.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5.1%。民营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疫情下民营经济依然是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新动能势头强劲。新产业释放潜力,2020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3%;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1.6%、6.4%和6.2%,担当了广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模式展现实力,广州直播带货多项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全年直播电商商家开播数位居全国第一,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住宿餐饮企业网上餐费收入分别增长32.5%和29.7%。新业态迸发活力,网络约车、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服务模式日益活跃。全年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7%,电子商务服务增长25.1%。新动能不仅是广州经济“稳”的支撑,也为“保”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专注质量效益的发展

  过去一年,广州始终坚持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不断刷新城市颜值,乡村振兴有效激活青山绿水活力,实现了稳定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双赢”。

  企业盈利能力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2.5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8.56万元/人,营业收入利润率6.99%,同比提高0.32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1.86元,同比减少0.90元,企业盈利水平提升,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盈利面近八成,除铁路、航空运输、体育娱乐业等受疫情影响较深的行业外,企业盈利持续改善。

  污染防治再创佳绩。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再创新低,优良天数比例首次超九成。全年平均灰霾日数为4.6天,比上年减少13.6天。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773.83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居全国第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市在13个国家、省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Ⅱ类和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1%和30.8%,比上年分别提升7.6个和15.4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0,水更清、天更蓝成为市民朋友圈晒图的热门题材。

  居住环境品质提升。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加快推进,广州花园核心区加快建。累计建成绿道3800公里,比上年增长6.7%,建成开放云道6.2公里。新增口袋公园43个、绿道43公里、碧道400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1.47平方米,居国内一线城市首位。广州“花城”美誉度显著提高。

  乡村振兴成效明显。乡村振兴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绘制出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图景。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同比增长10.2%,增速创26年来新高。数字化赋能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暖房冷棚”促进百花齐放,全市花卉设施播种面积同比实现倍增;“集装箱养鱼”提高渔业亩产,全年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9%。至2020年末,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公园5家、市级农业公园111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示范镇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广州都市农业发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三、专注蓄能强基的发展

  过去一年,广州把保市场主体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任务来抓,“统筹32条”“稳增长48条”“暖企15条”等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厚植发展后劲。

  市场主体迸发活力。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5.27万户,同比增长24.9%。其中,企业42.21万户,增长31.4%。年末全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117家,比上年末增长9.4%,市价总值19902.1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9%。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9家,共计筹资人民币62.99亿元。全市共有证券公司4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4.13亿元,净利润81.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和36.4%。全年民间投资增长9.4%,每个工作日新登记企业1682户,新增“四上”企业35户。各项帮扶政策给企业带来实惠,提振了企业预期信心,巩固了经济增长根基,为城市发展留住青山、积蓄力量、赢得未来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全市国家、省重点实验室达21家和241家,分别占全省的70%和61%,累计有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61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全市共登记技术市场成交额22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77.2%,成交额首次跃居全国城市第二。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8.2万件、授权量15.6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9.3%和48.7%。创新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有效投资持续发力。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蓄力充足。2020年,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实际完成投资额增长11.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中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医药制造等行业同比分别增长4.8倍、1.3倍和1.0倍。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1%,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为40.4%,占比同比提升5.0个百分点,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从项目投资看,建设改造的新增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同比增长51.2%,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平均规模从上年2.5亿元提高到3.3亿元,其中制造业新增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提高31.7%。项目储备质量较高。

  交通枢纽地位提升。大力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航空服务基地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4376.81万人次,跃居全球第一。大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南沙港区三期、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建成启用,吞吐量明显提升。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63643.22万吨,增长1.5%,规模居全球第四。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350.53万国际标准箱,增长1.2%,规模居全球第五。大力推进铁路枢纽建设,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一。截至2020年底,地铁运营里程达531公里,稳居主要城市第三位。

  四、专注就业民生的发展

  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抗击疫情中加强保障就业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9.50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47.5%,帮助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4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6.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3%,处于较低水平;扶持创业4.29万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13.67万人。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04元,居全省第一,增长5.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4801元,增长5.8%,对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支撑明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66元,增长8.3%,增速在珠三角城市中居首位。

  稳价保供惠民暖心。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6%,其中备受关注的猪肉价格全年涨幅比一季度大幅回落66.7个百分点。全年蔬菜产量超过400万吨,同比增长4.8%,蔬菜自给率超过100%;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速,132个地级以上城市加入合作共建,962个“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大大丰富市民餐桌。全市认定绿色农产品34个,无公害农产品317个,让市民食得健康、放心。

  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53.04亿元,增长3.1%,民生支出占比约七成。其中,教育支出558.75亿元,增长6.7%;卫生健康支出300.84亿元,增长2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7.79亿元,增长17.5%。

  五、专注美好生活的发展

  过去一年,广州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专注提升人民幸福感,教育医疗卫生持续增强,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提升,发展成果更加均衡惠及人民群众,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前完成学前教育目标任务,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为51.11%和87.04%。累计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6.54万个、示范性高中31所。成立教育集团86个,实现全市市属优质教育集团、中小学校校医配备“两个全覆盖”。广州地区5所高校1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8所高职院校10个专业群纳入“双高计划”。

  医疗卫生显著增强。扎实推进健康广州建设,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4629个,拥有床位10.16万张,增长1.6%,其中,医院床位9.31万张,增长2.3%。执业(助理)医师6.23万人,注册护士8.25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07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34个,镇卫生院31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提供诊疗服务1.26亿人次,提供住院服务280.51万人次。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61.4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8%。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20.41万人,增长6.7%;年末参加失业保险691.82万人,增长7.4%;参加社会医疗保险1348.14万人,增长3.5%,其中,参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分别为844.20万人和503.94万人。社会福利持续加力,全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1080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提高至3726元。年末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4.7万人,比上年增长2.0%。

  人均住房面积稳步提升。全年城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4.61平方米和50.43平方米,分别比2015年增加2.44平方米和0.85平方米。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发展,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经过五年的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广州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久久为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基础。


附件下载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