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 无障碍

  • 微信

    • 关注•广州统计微信公众号
  • 手机版

    • 关注 · 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 长者助手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广州市统计局关于印发《“十四五”广州市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8-11 来源:本网 字体:【

  穗统字〔2021〕23号

各有关部门、各区统计局:

  经市政府审批同意,现将《“十四五”广州市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统计局

  2021年8月11日

  “十四五”广州市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广州统计现代化改革,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统计改革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广州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5年,也是广州统计事业快速发展的5年。全市统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研究制定广州市《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实施意见》,统计部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统计工作取得新突破,防惩造假的统计生态正在形成,统计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统计法治环境稳步向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先后作出“完善统计体制”“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等重要决策部署,广泛深入开展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和统计执法检查,统计法治监督取得重大成果,在全社会营造了依法统计、依法治统的良好氛围。

  统计数据质量显著提升。强化统计数据生产全流程监控,对月度和季度指标实行分类监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要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工作有序开展,研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体育等派生产业增加值核算。

  重大普查调查成果明显。“三农普”“四经普”“七人普”3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累计动员超过10万普查人员投入工作,圆满完成阶段性普查任务;万户居民调查树立品牌,工作再上台阶,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服务群众优秀案例。

  统计分析服务日益精准。“智库”作用充分发挥,成功实现由事后分析向事前预判、事中监测转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点任务、重点领域的监测分析取得明显成效。

  统计创新取得实效。主动承接国家级、省级统计部门批发零售专业电子统计台账试点、建筑业企业研发统计会计辅助记账标准试点等近10项改革试点任务,前瞻性地开展数字经济统计研究,扎实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工作,积极提供统计改革地区实践参考;积极推进统计“智库”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加快应用。

  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不断健全。制定出台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的工作方案及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管理、培训、考核等系列配套制度,推进镇街、村居配齐配强专(兼)职统计人员,重点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统计机构或统计岗位,对基层统计人员开展全方位业务培训和统计法律法规培训,基层统计队伍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十四五”统计现代化改革展望

  (一)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对统计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重大部署,为统计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枢纽功能强大,产业体系完备,市场主体活跃,面临国家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省委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统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综合性作用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形势下,对标对表国家统计现代化改革六大目标和全省构建经济大省之统计强省的工作要求,广州统计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统计调查对象法治意识有待加强,调查对象依法支持配合统计工作的意识仍比较淡薄,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普遍认识不深;统计基层基础未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各级统计力量与繁重的统计任务不相匹配,统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和水平仍需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数字化转型滞后,对于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数据采集、审核、分析和展示能力的探索不多,统计业务、统计政务与现代信息技术仍未实现真正融合;统计数据质量基础尚不牢固,“两防”工作仍有待深入推进,日常工作偏重于“防虚报注水”方面,“防少报漏报”的办法仍不多,统计执法监督力量不足,统计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彰显;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差距,对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反映不够及时全面,围绕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发挥统计职能作用、提供创新统计服务仍有待优化提升;统计改革创新探索还不够深入,统计调查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分工合作、统一高效的统计调查工作机制仍需完善,为基层减负增效的研究不深、实践不多。

  对此,要直面问题挑战,聚力攻坚克难,“补短板”与“锻长板”齐头并进,“夯基础”与“强内功”同向发力,积极作为、善于作为,顺势而为,扎实有效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任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牢固树立机遇意识、使命意识和紧迫意识,加快完善统计体制,推动统计改革创新,变革统计生产方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力争在全国、全省开创统计发展新局面、开启统计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实统计支撑,为广州充分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提供有力统计保障,为广州在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中勇当排头兵作出统计贡献。

  (三)基本原则

  ——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统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开展党支部评星定级,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统计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以数据质量为核心。进一步筑牢统计数据质量生命线,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理念,坚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以基层基础为根基。依法保障基层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职能,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指导,量化增配基层统计力量,加强基层统计业务建设,基层统计工作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除统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出有利于统计工作提质、增效、减负的重大统计改革举措。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发挥创新在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统计科学、数据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统计事业发展,加快推进统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协调推进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

  ——以法治监督为保障。坚持和完善统计法治体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数据治理能力,更好发挥统计执法检查的震慑作用和统计法治的保障作用。

  (四)总体目标

  统计现代化是秉持科学精神和法治理念,以现代统计科学和数据科学为内核,以先进统计制度方法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高质量统计数据为产品的有机整体,是统计生产力、统计生产关系现代化的系统集成。统计现代化改革就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从统计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推进现代化的复杂系统工程,既要完善不适应统计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又要不断创新统计制度方法和技术手段,还要优化统计组织管理和条件保障,推动实现统计科学化、法治化、数字化。

  坚持真实统计、科学统计、依法统计的现代化统计理念,充分发挥统计调查分析、统计咨询、统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推动统计工作全面上水平,到2025年,初步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努力实现统计数据质量持续提高、统计制度方法科学健全、统计调查能力明显增强、统计分析服务优质高效、统计信息化更加完善、统计法治监督纵深推进、统计公信力明显增强等工作目标,奋力为全国统筹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贡献广州智慧,为全省构建经济大省之统计强省作出广州担当。

  三、完善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推动统计制度方法科学健全

  (一)健全反映高质量发展统计分类标准。结合广州区域发展特点,完善各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引导各区高质量发展,确保反映广州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完善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统计分类标准;完善开展城乡划分调查核实办法,建设统计地域库系统,夯实统计工作现代化、科学化基础。

  (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优化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指标,建立需求侧管理指标体系,更好反映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展;完善反映质量效益、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方面统计指标,系统反映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情况,并积极向上级统计部门提供广州建立新经济、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三)推进统计基础数据库升级建设。建设统计元数据库,完善统计调查元数据标准,实现在线的元数据设计、采集、管理、存储、引用。以单位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地区地域统计用区划代码、住户标准地址编码、建筑物属性信息、投资项目属性等为基本信息,建立健全统计调查对象库。完善以经济、人口和农业普查资料、部门行政记录和各项统计调查资料为基础的跨部门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和人口监测大数据平台与辅助决策系统等平台,建立统计数据库全面收集、规范采集、动态维护和智能化管理机制。

  四、优化统计数据采集体系,推动统计数据质量持续提高

  (一)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应用。实施“统计智库智用工程”,加快统计智库平台升级建设,切实为统计工作减负、增效、提速。加强大数据技术与传统数据生产方式的融合应用,深入推进第三方调查数据在商业统计中的应用,整合第三方大数据进行人口动态分析和企业画像。大力推进统计工作数字化改造,建设移动终端问卷调查系统实现“万户调查”问卷手机扫码填报,探索利用5G信息技术等实现统计报表由PC端联网直报向智能移动终端填报方式转变。

  (二)提高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质量。优化统计调查、普查方法,强化人口、经济、农业三大普查与常规统计调查方法的衔接与协调。探索结合大数据和部门行政资料应用,拓宽数据来源渠道和审核依据,通过开展快速调查、典型调查等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热点领域的统计探索;优化基层人员配备,加深对普查、抽样调查的认识,加强普查、调查方法技巧培训。

  (三)提高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维护质效。基于大数据技术,利用部门资料和互联网数据构建企业活跃度模型,丰富宏观经济数据监测和预测手段,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动能转换、风险管控提供更准确的统计参考。在基本单位调查核实工作中推广应用“扫码读数”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基本单位调查的无纸化填报;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多源融合、多方参与、协同维护”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工作机制,实现名录库信息的自动更新、实时更新,并不断扩大基本单位名录库应用范畴,发挥统计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优化“四上”企业纳统管理。实施“四上”企业培优工程,加强市区联动、部门联动,研究建立“四上”企业培育纳统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政策、平台、资源等叠加效应,全面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在依法依规保密的前提下,加强对“准四上”企业的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加强部门协作,及时精准宣传“四上”企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四上”企业及时审批入库纳统,做好定向统计业务指导。

  (五)推进部门行政记录应用和统计信息共享。明确部门行政记录统计应用清单,规范获取部门行政记录数据。落实向调查项目审批机构提供部门统计调查数据制度,搭建部门间统计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统计信息共享。

  (六)推进企业建立电子统计台账。加快推进企业电子统计台账试点试行,先行建立与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融合的智能化企业电子统计台账系统、统会融通系统。

  (七)强化数据质量控制管理。研究制定《广州市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广州市统计数据质量审核办法》等,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制度,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源头数据常规审核流程,不断提升数据查询的权威性和数据的保密性。加强对各区、部门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和统计调查项目执行情况评估;推动各级统计机构领导班子统计数据质量主体责任和相关统计人员岗位责任落实落地,建立健全统计数据全面质量控制体系。

  五、完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推动统计调查能力明显增强

  (一)完善新经济统计。完善高校、科研、医疗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统计方法;健全“三新”统计监测,完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端专业服务业、互联网经济统计;服务广州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健全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方法,及时准确反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情况。

  (二)健全现代产业统计。实施“农业统计链通工程”,完善都市农业统计调查制度,增强“乡村振兴”领域快速调查能力。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强智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充分反映新动能成长和新引擎带动作用。

  (三)完善内循环统计。加强商品市场统计,开展服务消费市场统计,综合测算社会消费商品和服务零售总额,全面反映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网上零售统计,完善商业综合体、专业批发市场统计方法。围绕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实施知识产权产品投资统计;建立反映行业发展全貌的房地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实验区等重要功能片区统计方法。

  (四)探索构建覆盖服务业全行业统计调查体系。对照国家“十四五”时期统计改革的主要目标,探索研究构建覆盖服务业全行业统计调查体系,推动逐步形成标准统一、内容完整,能够全面反映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结构、质量等情况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五)加强能源资源环境统计。完善氢能等新能源产品统计,健全电力特别是可再生电力装机容量和产量统计;完善各区能源消费核算方法,加强能源消费“双控”统计监测预警。探索在重点领域建立抽样调查制度,提高能源核算数据质量;围绕国家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愿景,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强化碳排放核算的统计数据支持,细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能源品种统计数据,为深入分析评估碳达峰碳中和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及时追踪碳排放碳中和动态提供统计支撑,为广州构建安全高效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六)健全社会民生统计。改进劳动工资统计,加强对重点群体、新就业形态分析研究,全面反映就业形势变化;建立健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统计方法,构建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扩展社会发展统计内容,加强妇女儿童、青少年发展规划统计和基本公共服务统计,完善城市基本情况统计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统计核算改革不断深化

  (一)加强和改进地区生产总值核算。跟踪深化全面统一核算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各区基础数据质量管理,改进核算方法,完善核算流程,健全数据审核评估机制,确保实现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结构和速度上的衔接,巩固完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成果。开展现代服务业分区数据统一核算,积极参与国家推进季度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试算工作。

  (二)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开展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核算并定期发布;加强知识产权产品等支出项目核算。完善资产负债表编制,稳步推进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逐步规范地区资产负债表编制;编制完善实物量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价值量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三)完善相关产业核算。进一步丰富核算内容,反映产业经济发展情况,修订完善新经济和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专利密集型等相关产业核算方法,拓展相关产业核算领域,扎实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重要功能片区等相关产业和领域、区域增加值核算;指导各区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开展新兴产业、派生产业核算,逐步建立现代服务业、民营经济等派生产业分区统一核算。

  七、健全统计服务监测体系,推动统计服务优质高效

  (一)实施“统计服务创优工程”。统计监测的预警预测预判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分析前瞻性有效性不断提高,统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产品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政府统计更加公开透明,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有效,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更加到位。

  (二)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围绕全市经济中心工作和重要领域,完善“报前研判,报中监测,报后分析”的数据监测机制,研究建立经济数据推算预测模型;从行业、产业、企业生产经营及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结构调整、质量效益、城市对比等方面深入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强化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判和深度分析,为全市经济运行调度提供及时高效、客观准确的统计保障。

  (三)扎实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反映综合质量效益和新发展理念的统计指标和评价指数计算方法,健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压实各部门在数据报送、分析等方面的主体责任,精准分析评价全市和各区高质量发展进程。

  (四)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计监测体系。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监测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情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统计监测;完善国有、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制度。

  (五)监测评价全市性重大战略实施情况。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全市重大战略部署开展统计监测。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监测。扎实开展中心城区、外围城区、三个国家开发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区等区域发展统计监测,积极反映功能片区建设情况和发展成效。

  (六)深入推进统计信息公开和做好数据解读。实施“统计品牌塑造工程”。建立统计数据发布清单式管理制度,丰富统计数据发布内容。完善统计新闻信息专班工作机制,办好统计新闻发布会,充分发挥政府统计网站、统计新媒体优势,加强统计用户查询数据的便利性、快捷性。开展“中国统计开放日之广州”活动,正面宣传统计工作形象;加强统计数据解读和统计工作宣传,树立统计数据权威和公信力,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使用统计数据、支持统计工作。

  (七)构建统计刊物信息发布平台。继续办好《广州统计月报》、《广州统计》、《广州统计年鉴》、《广州统计简报》等刊物,加强发行、宣传、开发应用,充分发挥统计刊物指导统计工作、传播统计信息、弘扬统计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平台作用。

  八、健全统计法治监督体系,推动统计法治监督纵深推进

  (一)实施“统计法治固本工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数据治理能力,更好发挥统计执法检查的震慑作用和统计法治的保障作用,使统计法治监督的震慑力进一步增强,统计领域信用建设更加深入。

  (二)完善地方统计法规制度。根据国家和省工作部署,结合广州市实际,及时启动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订工作,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地方统计法规配套实施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四上”单位统计关系的跨区迁移政策,细化、完善跨区迁移程序。

  (三)推进统计信用建设。扎实推进统计诚信建设,推动“统计诚信单位”的评定认定工作,树立统计诚信企业榜样,依法公示统计失信信息,探索分级分批开展“四上”企业统计人员信用档案建立工作。

  (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健全统计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制定并实施广州统计“八五”普法宣传教育规划。深入开展依法统计宣传,营造依法统计的社会氛围。推进统计法进党校常态化,在各级各类统计人员培训中进一步增加统计法治教育比重,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依法统计意识。

  (五)提升统计执法监督职能。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建立健全部门统计执法检查机制,进一步充实执法人员队伍,加强执法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完善统计执法骨干人才库。严肃查处各种统计违法违纪行为。

  九、深化统计体制改革,推动统计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完善统计管理体制。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精神。落实上级统计局党组对下级统计局领导班子协管制度。加强对各区统计机构业务领导机制和重要统计数据评估。

  (二)构建统计改革创新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积极参与国家、省统计创新试点,在体制机制、制度方法、购买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贡献广州智慧和经验。

  (三)深化局队统计业务合作。继续优化统计局、调查队协作模式,加强局队沟通互动,加强劳动力调查、PMI结果评估应用等方面的合作,开展分析研究、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统计改革创新发展。

  (四)强化部门统计工作。依法加强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充分发挥部门统计作用。推动加强部门统计工作力量,依法督促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加强统计人员培训,保持部门统计队伍稳定,在统计部门指导下依法开展统计调查,认真履行统计职能,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及时向各级统计部门提供统计所需的行政记录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所需的相关资料。指导部门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压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围绕广州“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枢纽功能、绿色转型、民生福祉、安全保障6个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需求,指导建立健全部门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改进和完善部门统计数据发布、共享方式,丰富发布内容,形成政府统计服务合力。加快完善部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政府统计信息整体利用效率。明确专人配合统计部门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资料整理与更新,保证基本单位名录库统一完整、不重不漏和及时更新。按照“四上”企业纳统管理规定,共同做好“四上”企业统计服务指导。

  (五)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业务提质评定工程”建立健全基层统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和业务考核制度;实施“首席统计员头雁工程”完善(街道)首席统计员制度。推动各区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选用辅助调查员、购买统计服务等方式增强基层统计力量,切实保障好基层统计人员的办公场地、经费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能力水平。依托国家统计云平台,推进区、镇(街)两级统计规范化建设。

  十、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推动统计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一)加强统计大数据资源体系规划。全面梳理各类数据资源,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促进统计数据的充分开发利用,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数据资源的价值。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积极推动并参与部门间统计数据资源信息共享。

  (二)打造统计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建立面向系统内用户和部门用户的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和集成各种分析应用、分析工具,丰富数据挖掘产品,结合广州市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智慧广州时空信息云平台和广东省统计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空间地理信息接口,建设统计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和领导移动驾驶舱。结合重点企业的实时监测,增强统计智库的智能预测分析能力,完善数据预测、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微观数据实验室。

  (三)积极参与广州“数字政府”改革。优化“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经济运行”主题建设。按照“经济实力、城市活力、城市对比”等多个专题从时间、空间、横向、纵向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示全市和下辖11个区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广州与其他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对比情况,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推进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统计中的应用。探索利用区块链可溯源、不可篡改的技术特性,防范统计数据造假,提高源头数据质量。探索研究利用工业互联网、企业ERP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上链,探索建立分布式企业基础台账为基础的链式统计新模式,实现统计调查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电算财会软件的衔接。

  (五)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与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对网络和系统资源分区分域管理,构建层层递进的网络纵深防御体系。制定网络安全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预案,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云环境下的安全防护技术方案,保障云环境下的业务和数据安全。

  (六)全面落实信创替代要求。全面落实信息化创新应用工作要求,积极推进信创工程实施,加速开展信创产品选型、测试、适配、实施工作,实现信创产品和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处理好现有应用系统与信创系统之间的关系,科学决策信创应用系统开发部署模式,做好新旧应用项目并行过渡期间系统建设和运维保障工作。

  十一、健全统计工作保障机制,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走在前列

  (一)坚持党建引领。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打造绝对忠诚的政治机关。实施“党支部强基工程”,通过开展党支部评星定级,进一步树牢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凸显机关党建“风向标”作用。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落实省委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举措。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

  (二)加强队伍人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政治素质考察放在首位,强化对实干实绩的考察,把政治过硬、执行力强、公道正派、精通业务、廉洁自律的干部选拔出来。增强队伍人才建设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争取到2025年,处级干部平均年龄降低2岁;建立优秀青年干部储备库,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培养优秀年轻干部,鼓励有条件的青年干部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鼓励全局干部积极参加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试;规范青年干部轮岗交流工作,激发青年干部的工作活力。进一步统筹盘活人力资源,挖掘干部队伍潜力,制定年度干部培训计划,加强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完善服务外包聘用专业技术类和行政辅助类人员管理。建立市、区双向交流机制,规范跟班学习人员管理跟踪机制;健全正向激励体系,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完善表彰机制,落实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

  (三)健全优化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全市统计干部的基础性、系统性业务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对财会知识、统计分析写作、基础公文写作等业务的专题培训,提高在职特别是新入职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完善统计财务保障机制。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健全预算执行机制,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推动统计调查项目支出标准化管理,建立统计调查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提高统计调查项目经费保障水平。加大各类资金统筹力度,盘活存量资金,提高预算分配科学性,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统计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严格防范财务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五)提高统计安全能力。认真做好统计部门风险防控各项工作。落实统计数据安全责任,强化涉密统计数据保密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一体化平台,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措施和运营维护体系,制定网络安全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预案。研究构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应用环境下的新安全体系架构。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