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市民对发挥基层党组织和中共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看法和建议,广州市统计局日前通过万户居民调查网,对我市2008名市民进行了电话调查。结果显示: 逾九成被访市民认可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回社区的战“疫”作用;被访市民对广大党员在疫情期间的表现评分8.94分(满分10分),其中45.5%被访市民给出满分;九成被访市民肯定基层党组织的总体表现,其中“服务群众态度”满意度最高;被访党员积极响应回社区参与服务活动的号召,近八成被访在职党员自去年以来参加过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活动;对于如何进一步改进在职党员回社区服务工作,被访党员认为应“减少形式主义考核”和“合理设置活动时间”,被访市民则期待在职党员回社区加强开展“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生活问题”以及“扶贫帮困、助残助老”等方面的活动。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获市民大赞,服务群众态度满意度最高
1.遇到所在社区治理问题时是否主动向街道、社区反映并寻求解决,反映出市民对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信任程度。调查结果显示,76.3%的被访者选择“主动向街道、社区反映问题”,8.5%表示不会,而选择“看情况”的占15.2%。
2.90.0%被访者肯定基层党组织的总体表现,分项来看,市民对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态度”“主动走访了解民情”“带动民众参与共建共治”以及“为民办事效率”方面的满意度分别为90.3%、82.4%、80.7%和79.4%。
二、在职党员回社区服务成常态,参与者高度认可活动成效
1.68.1%市民知晓“在职党员回社区开展服务”,97.0%被访党员愿意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2.79.7%被访在职党员参加过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活动。
3.98.2%被访党员赞同“回社区参与服务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种方式”。
4.分别有76.7%和73.1%市民认为党员在垃圾分类宣传督导以及其他专项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5.市民期待党员加强开展“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生活问题”以及“扶贫帮困、助残助老”等方面的活动,在更多方面纾解“民生之困”。
6.对于如何进一步改进在职党员回社区服务工作,“减少形式主义考核”(58.6%)和“合理设置活动时间”(51.4%)中选率位居前列。
三、党群服务中心的社会认知度七成三,功能和服务可发挥更大作用
1.党群服务中心的知晓率和到访率分别为73.4%和45.5%。
2.在去过党群服务中心的被访者中,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服务,呼声较高的选项为“照料老人”(33.0%)、“法律援助”(25.2%)、“青少年活动”(23.1%)和“文体娱乐”(22.3%)等。
四、“阅卷人”普遍为疫情大考下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表现打出高分
1.92.8%的被访者肯定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的作用。
2.91.2%的被访者肯定在职党员回社区战“疫”作用。
3.疫情期间广大党员表现的得分为8.94分(满分10分),其中904个被访者打出满分,占全部被访者的45.5%,党员和非党员被访者给出的评价分别为9.15分和8.86分。
五、变短板为样板、化难点为亮点,促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为深入了解情况,本次调查还对5个行政区的6名社区党委书记进行重点访谈。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报告建议从“强宣传、优机制、真减负”入手,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强宣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活动的认知度。建议基层党组织通过主动走访、开展宣传等方式,做好向市民介绍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与服务的工作,进一步拓宽服务覆盖面;要求党员在开展活动时亮明身份、做出表率、接受监督,探索通过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让居民提要求、作评价等方式,进一步营造党员积极参与、群众热情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是“优机制”,挖掘推动党员服务常态化的内生动力。综合社区居民、社区干部和社区党员的意见,建议在组织党员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加大考核激励力度的同时避免陷入形式主义泥潭,可考虑通过下拨活动经费,制定市民服务需求清单,总结推广基层在管理、考核、激励方面的先进经验等方式,改进并完善工作制度。
三是“真减负”,让基层党组织轻装上阵、回归主责。建议进一步优化“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快速响应机制,并理顺权责,把基层干部从繁杂的文件、表格和会议中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在为民办事的过程中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激励其在基层治理中更好地担当作为。
普查中心、咨询中心供稿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