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统计局近期通过万户居民调查网,对2002名常住居民开展了一项关于市民对广州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市民文体生活的看法的电话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民认为“全民健身活动氛围浓厚”既是广州建设体育名城的优势,也是广州建成体育名城应具备的条件;健走、羽毛球、跑步三大项目的群众基础广泛,是市民参与度较高的锻炼活动;“配套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和“推出更多免费或优惠开放的体育场馆”是市民对实施体育惠民政策的两大期盼。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丰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市民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两大要求;“组织青少年假期文体活动”、“提供免费文化培训项目”、“组织居民休闲旅游”是市民对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三大建议。
市民对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看法。广州提出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名城,在市民看来,建成体育名城首先应具备“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和“公共体育设施完善”两个条件,选择以上两项的人分别有66.5%和66.2%,体现了市民对落实全民健身体育惠民取得新突破的期待。问及广州培育国际体育名城的优势,市民认为最大的优势在于“群众体育运动参与度高”,选择此项的人超过六成(60.2%)。与此同时,为在倡导全民健身活动上实现新突破,分别有54.2%、53.4%和51.5%的市民支持将“龙舟邀请赛”、 “绿道骑行” 以及“马拉松比赛”打造成群众性的品牌体育活动。
市民健身锻炼现状。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有93.7%的市民表示“经常参与”各种体育锻炼,表示“很少锻炼”的人有6.3%。各体育锻炼项目中,健走、羽毛球和跑步成为市民参与度最高的运动,分别有43.7%、35.2%和30.0%的人经常参与。市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则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公园、广场为首选,选择的人有47.8%;其次是社区的空地和收费的体育场馆,分别有36.6%和32.6%的人经常在这两个地方进行锻炼。绿道、社区健身活动场地也是市民经常进行锻炼的地方,选择的人分别有24.6%和20.4%。
市民对落实体育惠民政策的期待。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方面,72.1%的市民希望“免费或优惠开放更多的社会、专业场馆”,其次,有67.7%的人希望完善“社区、公园便民健身设施”,64.7%的人希望“免费或优惠开放更多的学校、单位场馆”,以上三项的被选率明显高于其它项。希望加快建设“街头公共球场”、“绿道网”和“登山健身步道”的市民则分别有49.9%、45.4%和39.3%。
市民对广州文化品牌的看法。为继承民俗文化传统,“迎春花市”和“龙舟赛”这两大有着深厚历史基础和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首先获得市民认可,分别有69.9%和61.4%的人支持将其打造成广州的文化品牌。同样,随着“食在广州”的品牌深入人心,有46.8%的人支持将“美食节”打造为广州城市名片。支持将“庙会”、“波罗诞”、“灯会(灯光节)”、“乞巧节”、“登高祈福”、“当季花展”等打造成“广味”文化品牌的市民则占三成左右。而在对外宣传广州方面,“广州美食”则成为市民首推,有近六成(59.0%)的市民选择了此项,中选率远高于其它选项。
市民对发展广州文化事业的期待。为发展广州文化事业,有43.4%的市民认为应优先“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33.8%的市民认为应“多举办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显示了市民对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期许。其次,分别有两成多的市民认为需要加强的工作是“大力发展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27.6%)、“加强文化资源和遗产保护”(23.2%)和“推广传统民俗活动”(21.3%)。另外,分别有一成多的市民认为应加强的是 “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举办文化节或高水平的文艺比赛”、“培养和引进文艺创作、推广人才”等。
市民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市民参与过各种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对于如何丰富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市民的需求首先体现在组织“青少年假期文化活动”、“居民休闲旅游”和“文化讲座培训”等三个方面,选择的人均超过五成,分别有54.3%、50.8%和50.5%。其次,组织“送戏(电影)进社区”、“书籍阅读”、“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举办居民书画、摄影展、歌唱、体育比赛”、等也是市民较为喜爱的,选择的人分别有44.8%、43.9%、43.0%和42.5%。选择“组织群众文艺团队和演出”(34.3%)、“棋牌活动”(30.7%)的人也超过三成。
普查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