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30年来,广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位置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一曲广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充分运用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采取灵活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了经济发展大跨越。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3.09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7109.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了45.6倍,年均增长14.2%,29年间翻了5.5番,平均五年多翻一番。近年来每年上一个千亿元台阶,2004—2007年分别超过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和7000亿元。“六五”时期年均增长12.7%,“七五”时期年均增长10.8%,“八五”时期年均增长20.2%,“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3.1%,“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8%。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八位,不仅低于京、津、沪,也低于沈阳和武汉等城市。1989年以来,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居第三位,目前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2007年广州人均GDP达7180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1.4倍,1979—2007年年均增长11.3%。
(二)三次产业全面增长
我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从1978年的5.03亿元、25.25亿元和12.8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49.87亿元、2806.76亿元和4152.55亿元, 1979—2007年年均分别增长5.4%、14.9%和14.7%。
(三)财政收入大幅提高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突飞猛进增长,我市财政收入也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2007年,广州市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523.79亿元,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比1978年的13.65亿元增长了37.4倍,1979—2007年年均增长13.4%。其中,各项税收收入从1978年的8.6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8.29亿元,增长49.8倍。2006年广州年国税税收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年国税税收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2007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16亿元,其中,上缴中央、省的比例高达四分之三。
二、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一)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广州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结构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广州在所有制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一方面,努力探索公有制有效的实现形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公有制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提高公有资本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并建立制度严密的国有资产监督和营运体系,防止资产流失,实现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79年出现中外合作经济,80年代初联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逐步兴起,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恢复发展私营经济。目前已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单位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的比重达49.4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56.62%和81.51%。
(二)产业结构日益高度化
1978—1991年为广州的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三次产业结构也逐步得到调整,198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67:58.59:29.74调整到1991年的7.29:46.53:46.18。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广州迎来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在这一期间,广州按照“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1998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22:37.81:58.9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历史新高。2003年,广州开始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又有所上升,2004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63:40.18:57.19;2006年以来,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变为2.11:39.48:58.41。
1.农业向产业化、都市型发展
农业由单一的农业向种养和加工相结合、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相结合转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广州的“江高模式”开创了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先河。当年,广州白云区江高镇组建了家禽合作经济组织,它以镇办鸡场为依托,联合8个村办鸡场和1000多家养鸡专业户,形成以场带户、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与外贸部门挂钩、产供销“一条龙”的集团式合作经济组织。它把生产和流通衔接起来,做到产销两旺,也带动了畜牧业兴旺发达。广州农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7.83%下降到2007年的53.05%,畜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13.78%上升到2007年的20.41%。近年来,广州基本形成了“三个圈层”区域的都市农业布局。第一圈层为近郊农业,畜牧、蔬菜等产业外移,花卉园艺及绿化园林产业迅速发展;第二圈层发展蔬菜、水产等高效精品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圈层发展畜牧、生态农业。2007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都市农业示范区26个。全年农业产业化产值60.60亿元,农业产业化规模达21.2%,都市农业总产值860亿元。
2.工业结构在调整中趋向合理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工业按照“轻型、优质、高效、外向”发展战略,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形成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2003年以来,广州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战略,加大了重化工业的投资。2004年,广州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目前,工业重型化趋势进一步显现,轻、重工业之比由1978年的63.24:36.76变为2007年的37.68:62.32。在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广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改造的力度,初步形成了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医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963.2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0%。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7年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为3872.9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2%。
3.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取向,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商贸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会展、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带动的局面,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目前,IBM软件创新中心、英特尔广州国际安全数据解决方案中心和英国乐购华南地区总部等一批国际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相继在广州落户。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普洛斯、马士基、UPS、日本通运、日本邮船、荷兰天地快运公司等一批国际物流企业入驻南沙和白云国际物流园区。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加快推进建设。第三产业行业结构30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47.36%下降到2007年的17.64%,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33.37%下降到2007年的21.04%,金融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3.14%上升到2007年的8.23%,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6.13%上升到2007年的53.09%。
(三)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广州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制造、交通、商贸、流通、金融、信息、旅游等区域性中心。从1978年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05.4倍,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8.0倍,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46倍,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308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559倍,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334倍,邮电业务收入增长1050倍,接待境外旅游者增长4.8倍。近年来,广州客运量、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等指标均居全省各市首位,工业总产值和邮电业务量居全省各市前列。
三、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消费需求不断增强
从1979年开始,广州采取“敞开城门,疏通渠道,改革购销体制,放活价格,货畅其流”等措施,率先把搞活流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促成商品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良好局面。
(一)消费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从1979年起,广州率先打破国营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商业形式,允许工业企业创办供销公司和自销产品,让10万农民大军进城开业办店,逐渐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目前,广州市商业网点密布,已形成北京路商业区、西关商业区、天河商业区、东山口商业区等都会级商业功能区,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百货公司、广州王府井百货公司、广州友谊商店、时代广场友谊商店、南方大厦、中华广场购物中心、荔湾广场购物中心等大型零售网点影响范围广阔,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农林下路商业街、中山路商业街、状元坊精品街、一德路商业街、人民路商业街、江南大道商业街、文德路古玩字画文化街、华林源胜玉器古玩工艺街等初具规模。专业市场、连锁商业从无到有,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已形成网点众多,城乡联结,内外沟通,批零兼有的开放型的商品流通体系。2007年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出租摊位数61392个,成交额达1459.50亿元。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餐饮业连锁门店达15882个。全市有批发、零售、餐饮业网点386812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商业网点385个(按常住人口计算)。
(二)消费需求不断增强
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5.00亿元,比1978年增长146.2倍,年均增长18.6%。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178.65亿元,比1978年增长145.8倍,年均增长18.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16.35亿元,比1978年增长255.3倍,年均增长21.4%。
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广州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使广州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一)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广州凭借良好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速增长阶段(1979—1981年)、外贸体制改革启动的波动阶段(1982—1986年)、外贸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高速发展阶段(1987—1993年)、外贸运行开始向国际接轨的波动阶段(1994—2001年)和加入WTO后的高速发展阶段(2002—2007年)后,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广州出口总值为379.03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36.0倍。在出口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农村土特产品、中低档工业品为主转向多种类、多系列的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快速增长。2007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由1999年的4.7%提高到17.5%;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由1998年的29.3%提高到50.7%。出口市场从港澳为主向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在对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场保持强劲增长的同时,对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市场的开拓也卓有成效。
(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广州利用外资始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根据中央政策和本市的实际情况,开拓创新,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4.11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979.1倍,1980—2007年年均增长27.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2.86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5093.8倍,1980—2007年年均增长35.6%。广州在利用外资方面多次在全国首开先河。80年代初,东方宾馆利用外资重新装修开放,这是外资首次介入我国酒店业。1985年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事务总汇(简称“广州外经一条街”)成立,它集中外经贸、工商行政、税务、劳动、银行、保险、海关等有关管理单位在此设办事处,使投资者能“在一个屋顶下把事情办定”。1988年,在“外经一条街”的基础上成立了广州外商投资管理事务中心。90年代初率先引进外资进行房地产开发以及旧城改造。截至2007年底,广州市累计吸收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8255个。世界500强大企业累计已有160家进入广州,共设立348个项目,投资总额135.48亿美元。在广州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共8861家。外商投资企业在穗设立分支机构(非法人)5842个,外国及港澳台地区企业在穗设立常驻代表机构7292个。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69元,比1978年增长49.8倍,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5%。广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249.80元增加到2007年的8612.84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3.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5.6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589.51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26.8%。
(二)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2007年,城市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2.8%,比1980年下降37.6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13%下降到2007年的42.8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逐步成为消费亮点。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7.29%,比1980年(4.54%)上升12.75个百分点。近年来,居民对电脑、移动电话、家用汽车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至2007年末,我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和电脑分别为253部、99台,比1997年的8部和23台分别增长30.6倍和3.3倍。至2007年末,我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13辆。至2007年末,我市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脑和移动电话分别为45台、213部。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3.82平方米增加到20.00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6.84平方米增加到38.54平方米。
六、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化迈进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市坚持一手抓企业技术创新,一手抓政府扶持推动,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的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我市设立了“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大力推进数字通信、计算机产品、软件开发、平板显示器、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生物医药研发等一批重大高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投产。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原创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高级别开发机构在建设中逐步发挥作用。我市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建立起一批创新平台和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动漫网游产业发展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有力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数字通信、平板显示器和生物医药等一批高科技创新项目已建设投产。2007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075.33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942.35亿元,占到GDP的13.26%。2007年,我市用于研究与发展(R&D)的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我市积极探索一条有广州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稳步增长。2007年,全市受理专利申请12057件,其中发明专利2894件,全年专利授权8524件。
(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我市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政策措施,突出抓好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严格实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审批。结合实施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战略,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一批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引导企业在搬迁中通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实现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同时,积极开展新能源替代工作,建立9个集中供热热源点,年节约标准煤约20万吨,节水300万吨。全面启动创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活动,共有29家企业和产业园区被列入第一批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约占全省试点企业和园区总数的40%。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我市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九五”时期以来,我市万元GDP能耗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九五”期间年均降低6.6%,“十五”期间年均降低3.0%。2007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生产总值电耗分别比上年下降8.3%和2.3%。
七、城市建设管理成就斐然,宜居创业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7年用于城市建设投资额达211.71亿元,比1978年增长704.7倍,年均增长28.6%。特别是从1998年实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工程起,广州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1999—2007年累计用于城市建设投资额达1598.92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前20年(1979—1998年)城市建设总投资的3.4倍。近年来,广州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结构由以往的单一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网络型、组团式转变,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的战略性调整,广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不断提升。
(一)现代化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基本成形
新白云国际机场2004年投入使用,目前,年旅客接待能力达3000多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近90万吨,共有61条国际航线,133条国内航线,连通全球五大洲的139个城市,其中国外通航国家和地区25个,国外通航城市42个。二期扩建工程按计划推进。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超3亿吨,居全国港口第三位,世界第五位。广州港南沙港区加快建设,累计投产的深水泊位已达到10个。广州新火车站已动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亚洲最大规模的一流站场。广州近年加快建设城际高、快速道路和市区路网工程建设,城市道路主骨架基本建成。2007年,市区(十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5335公里。广州地铁建设全面提速,全市有7条地铁线铺开建设,2007年底营运里程达到116公里。到2010年,广州将拥有8条(包括广佛线)基本覆盖各区、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相连、总里程达到200公里的地铁线路。
(二)城市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广州是国内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入口之一,近几年,以建设“数字广州”和国际“信息港”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取得新发展。2006年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5%,居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达247.82亿元,比1978年增长1050.4倍;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32.71亿元,比1978年增长1880.2倍。2007年末本地电话用户643.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7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94.50万户,数字数据用户0.92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达到308.54部/百人,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于前列。
(三)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2003年10月,广州市全面启动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一期工程任务胜利完成,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613个采石场、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工作,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31平方公里。二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进一步巩固已关闭的采石场、采泥场的整治复绿成果,积极推进珠江沿岸、主要道路、城市出入口、重点建筑周边等城市绿化及景观工程。2007年末,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2平方米。园林绿地的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初步构建起“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格局。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全市建成9个污水处理厂和四大污水处理系统,中心城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34%。近年加强对河涌进行综合治理,加大了对珠江水域水质的保护力度,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7.97%(按指标权重法)。2006年和2007年成功组织了两次市民横渡珠江活动,检验了珠江综合整治效果。我市被省评为珠江综合整治先进城市,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我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广州市颁布了全国第一部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地方法规《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大力实施“绿色公交”工程。全市85%的公交车和100%的出租车已使用清洁能源。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91.23%。我市成功取得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举办权,先后规划筹建98个场馆,其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多的项目亚运城已动工建设。亚运城占地面积约2.73平方公里,由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国际广播中心和主新闻中心、亚运公园等组成,可容纳运动员1.4万人、媒体工作人员1万人、技术官员2800人和其他工作人员1.8万人,将为出席2010年亚运会的运动员、各参赛国家及地区的官员和记者提供舒适安全的工作、居住环境。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已完成22.3万户的置换工作。饮用净水服务人口达216.54万人。我市于2006年通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考核验收,于2008年2月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考核验收,目前正全力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
八、城市和谐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先后投入44亿元推动老城区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示范性高中建设,安排近50亿元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2007年省、市一级普通高中学位所占比例达85.72%。高考各项指标连年居全省前列。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广州市共投入236亿元建广州大学城。如今,大学城已成为12万多学生和3万多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求学、创业的家园,那里集中了国内最先进的科研教学设施,资源高度优化整合,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全市12个区(县级市)全部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市),94%的镇成为省教育强镇,广州市已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督导验收。2007年,我市共有各类学校1806所,在校学生256.9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68.71万人,比1978年增长30.7倍。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为888.35人,比1978年增长18.8倍。全市培养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81万人,在学研究生4.98万人,毕业研究生1.26万人,分别比1985年增长10.9倍、16.3倍和18.3倍。
(二)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广州举办的高级别艺术盛会接连不断,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羊城,举办了金狮奖、金花奖、新年双语晚会、“声响亚洲”文化节、全国木偶皮影比赛、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管乐演奏大会、“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场音乐文化节、岭南书画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展示了广州的风采和魅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星海音乐厅、广州美术馆、广州新图书馆、广州歌剧院相继建成,中共“三大”旧址建立纪念馆,广州艺术创作中心落户大学城。2007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7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987场,演出观众418万人次。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3个,文化站163个,举办展览972个,组织文艺活动4245次。公共图书馆14间,比1978年增加10间;图书馆总藏量1469万册,比1978年增加1237万册。博物馆、纪念馆31个,全年举办展览217个,参观人数424.20万人次。2007年,全市出版报纸72种、图书5105种、杂志286种,分别比1978年增长35.0倍、8.0倍和14.9倍。
(三)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至2007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543个,其中医院225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954个和85个。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7.68万人,比1978年增加4.52万人。全市有卫生机构床位5.26万张,比1978年增加3.55万张。每万人口医生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为37.57人和58.45张,分别比1978年增长51.0%和96.3%。近年来,我市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着手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首先是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制定出台了《广州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及其6个相关配套文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积极构建服务价位低、覆盖面广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从2007年起,由市、区两级政府筹资7.62亿元,对6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建设和改造。其次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专项经费对全市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进行建设和改造,镇卫生院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5元补助经费,村卫生站每年补助1万元。
(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07年,广州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14项20人次、亚洲冠军22项30人次、全国冠军81项98人次。市、区两级举办的全民健身活动及比赛919项次,有383.97万人参加。举办国际、国内单项比赛42次。发行体育彩票8.7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和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建设了现代化的一流体育场馆。2006年,成功举办了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元邦杯”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第27届世界摔跤锦标赛、中国篮球对抗赛、亚运圣火传递等活动。2007年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2010年亚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展开,正在着手建设亚运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
(五)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我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近年来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就业率接近100%。大力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建立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制,实施广州生源特困高校毕业生就业扶助制度,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3%,连续五年保持在3%以下。广州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2007年末,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29.84万人、256.46万人、332.56万人、274.45万人和118.9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市所有镇、村,2007年参合率达94.7%。2007年,上调了全市50多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和生活补贴,人均增加253元,调整幅度为历年最高。加快解决社保历史遗留问题,在全国率先将早期离开国企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并向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扩大覆盖,目前全市共有17.96万名“农转居”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领风气之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示了奋发的气势。广州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新一轮大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把广州建设成为广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执笔:董丽萍
审核:黄平湘 林 红